目前分類:教育史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教育史]遼金元時期的教育(下)──元代教育制度

教育史_五南_taaze.jpg

*前情提要↓

[教育史]遼金元時期的教育(上)

[教育史]遼金元時期的教育(中)──元代科舉

三、元代的教育制度
元代的教育政策,對於本族〈蒙古〉為了保存原本風範,施予特殊的教育,對漢族則沿襲宋朝的教育制度。
文章標籤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史]遼金元時期的教育(中)──元代科舉
教育史_五南_taaze.jpg
*元代之教育
一、元代的文教政策
元代統治者一方面實行民族歧視政策,將人按民族(也是按接受統治的先後)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給予不同的社會待遇。另一方面,對於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漢族,特別是士大夫階層,也要採取懷柔政策予以籠絡。到後來,面對先進的中原文化,經過長期的耳濡目染,必然也會逐步被同化。
 
(一)尊孔崇儒
文章標籤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史]遼金元時期的教育(上)
教育史_五南_taaze.jpg
*中國與西方歷史對照
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西方是希臘與馬其頓時期。漢朝是西方羅馬帝國強盛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是西羅馬帝國遭匈奴人、哥德人等蠻族入侵的中古世紀時期。唐朝是中東第七世紀的大食帝國時期。宋朝是西方中世紀封建社會的晚期。元朝則是間接造成西方中世紀封建社會的結束。明是西方的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清是西方啟蒙運動、科學運動與工業革命時期。
 
→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西元751年唐玄宗支援波斯與戰於怛羅斯,戰敗,造紙術透過降卒傳入回教世界,唐與大食修好後,大食商人來到中國帶回羅盤,影響大航海。唐朝時黃巢之亂,猶太、天主、回教徒二十萬人於廣州被殺。 
 
文章標籤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史]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教育(上)──魏晉時期

教育史_五南_taaze.jpg

*時代背景
魏晉南北朝之政治,秦漢為漢族極盛時代,魏晉南北朝為漢族初次衰落時代。此時期的在民族政治與教育學術兩方面均為衰落時代。就學校教育論,制度雖是兩漢之舊,大都有名無實。博士粗疏,本無以教弟子,弟子亦為避役而來,非以求學為目的。上下相蒙,無復教育意味。就選舉論,重家世門第,而忽略真實人格與才能。
 
中國自東漢末起,至隋文帝開皇九年統一天下止,有將近三百七十年的時間是處於動亂與分裂的狀態,其間政權的更迭頻仍。由於政治的不穩定,連帶會影響到經濟與學校教育的發展。
 
文章標籤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史]清末民初時期的教育(下)──新教育的興起到落實
教育史_五南_taaze.jpg
前情提要↓
 
*新教育的興起
科舉之廢除,新教育制度之頒布,亦均在庚子戰敗之後。所以中國之新教育是西方民族之巨艦所威迫出來的。舊教育是指秦漢以來兩千年所沿襲的教育制度。 新教育是指清末破壞舊教育而採行西洋新學後的教育。新教育注重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重視現代生活,此為新教育的主要目的;提倡民主精神,國家應規定最低的基本教育,強迫全國學齡兒童就學,並設立各種專門或高等教育,使才智青年能有入學的機會;治學方法強調科學的精神,整個教育活動以科學、客觀的方法及態度去研究。
文章標籤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史]清末民初時期的教育(上)──清代科舉制度

教育史_五南_taaze.jpg

*前情提要↓
 
*清末民初時期的教育
歷史背景:清末的教育改革背景可分為外在及內在因素
文章標籤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史]明時期的教育(下)──官學及地方學校

教育史_五南_taaze.jpg

*學校教育
明代學校制度大致可分成中央官學與地方學校兩種層級。
中央官學包括:國子監、武學、宗學
地方學校包括:府州縣儒學、社學、書院、醫學、陰陽學、武學等等。
文章標籤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史]明時期的教育(上)──明代科舉
教育史_五南_taaze.jpg
*明時期的教育
時代背景:太祖洪武元年〈1368A.D.〉建國號明,成為中國史上第二個平民出身的皇帝,明朝自太祖至明思宗崇禎17年止,共16帝。
 
太祖建國之初大都承襲宋元舊制,但在宰相胡惟庸謀反事件後,遂罷丞相撤銷中書省,由天子直轄六部形成了君主獨裁。後來有大學士襄理文墨,備左右顧問;永樂時形成內閣,但權力還掌握在君王手上。自太祖廢相後,對於士大夫則威之嚴刑峻罰,更對大臣施以廷杖;此外,八股文與文字獄限制了知識份子的思想。
 
文章標籤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史]宋代之教育(下)篇

教育史_五南_taaze.jpg

*宋代的教育制度 
宋代的學校教育制度仍大體沿用唐制,形成以國子監、太學為核心的中央官學和州縣學校為主體的地方官學兩大系統。
 
中央教育行政:宋沿唐制,禮部的職掌之一是管理國家學校與貢舉(舊時拔舉人才的方法。古時諸侯歲貢士於天子,且民間又有鄉舉里選之制,二者皆 是取士之法,後合「貢」、「舉」之名,稱為「貢舉」)的政令,國子監則隸屬於禮部(隋、唐之後為六部之一。掌禮儀、祭祀、貢舉、學校、 宗俗教化、接待外賓之事,禮部尚書為其長官。清以後改為典禮院)。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史]宋代之教育(中)篇

教育史_五南_taaze.jpg

*前情提要↓

[教育史]宋代之教育(上)篇

*北宋的三次興學
宋-仁宗慶曆時范仲淹希望將科舉與學校教育合而為一;
神宗熙寧時王安石主要改革構想為以學校教育來取代科舉取士;
文章標籤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史]宋代之教育(上)篇

教育史_五南_taaze.jpg

*宋代的文教政策
宋朝建立後,高度重視文治,尊孔崇儒是宋代文教政策的核心。宋代統治者認為只有尊崇孔子,恢復儒學的至尊地位,才能真正維護封建王朝的長治久安。宋代尊孔崇儒的政策,還體現在教育、科舉考試中不斷強化經學的地位。科舉制度在唐代以詩賦取士為重。但到宋太宗時,就強調科舉取士須通經義,遵周孔之禮。經學教育的加強,使得崇儒重教之風更廣泛地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
 
*宋代科舉制度的強化
科舉考試制度形成於唐代,到宋代則大大強化。首先是科舉地位的提高(當官途徑),其次是科舉取士規模的擴展(名額增加),第三是考試內容的改革。有鑒於唐代科舉的帖經、墨義完全是考死記硬背儒經,而詩賦考試又與治國實際關係不大,到王安石變法時,廢除帖經、墨義、詩賦等傳統科目,改試經義,經義是論述儒經某一內容的小論文,既考察考生對儒家經典的掌握理解,又考察考生的文筆水準。
文章標籤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史]隋唐時期的教育
教育史_五南_taaze.jpg
*時代背景:
西元五八九年,文帝滅,統一了分裂三百七十年的中國,隋唐時代可視為中國傳統王朝的重建、發展時期,也是教育制度發展、完備的時期。隋唐繼承前代學校制度的教育,並加以擴充,不只在中國,甚至在世界教育史都佔有重要地位。
 
隋唐在政治上,中央政府採三省六部制,地方則採行州縣二級制,總數較東為多,但首長權力以較秦漢為弱。
 
文章標籤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