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教育史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教育史]遼金元時期的教育(下)──元代教育制度

教育史_五南_taaze.jpg

*前情提要↓

[教育史]遼金元時期的教育(上)

[教育史]遼金元時期的教育(中)──元代科舉

三、元代的教育制度
元代的教育政策,對於本族〈蒙古〉為了保存原本風範,施予特殊的教育,對漢族則沿襲宋朝的教育制度。
 
(一) 元代的中央官學
元代官學體制自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已基本建立起來。元代一改前制,將國子監、國子學改隸集賢院。最高教育行政機關是集賢院。
文章標籤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史]遼金元時期的教育(中)──元代科舉
教育史_五南_taaze.jpg
*元代之教育
一、元代的文教政策
元代統治者一方面實行民族歧視政策,將人按民族(也是按接受統治的先後)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給予不同的社會待遇。另一方面,對於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漢族,特別是士大夫階層,也要採取懷柔政策予以籠絡。到後來,面對先進的中原文化,經過長期的耳濡目染,必然也會逐步被同化。
 
(一)尊孔崇儒
蒙古人從以征伐為主,到向安邦治國轉換機制,必然面臨在漢族文化區域尋求治國方略的選擇。統一中國後,尊孔崇儒就成為一項國策。規定孔子廟祭祀禮儀與帝王相等。元代尊孔崇儒的政策,主要是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地位,並改善其強權暴戾的政治形象,以籠絡廣大的漢族士儒,並且也確實收到了緩和社會矛盾、促進民族和解的實際效果。
 
(二)推崇理學
文章標籤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史]遼金元時期的教育(上)
教育史_五南_taaze.jpg
*中國與西方歷史對照
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西方是希臘與馬其頓時期。漢朝是西方羅馬帝國強盛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是西羅馬帝國遭匈奴人、哥德人等蠻族入侵的中古世紀時期。唐朝是中東第七世紀的大食帝國時期。宋朝是西方中世紀封建社會的晚期。元朝則是間接造成西方中世紀封建社會的結束。明是西方的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清是西方啟蒙運動、科學運動與工業革命時期。
 
→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西元751年唐玄宗支援波斯與戰於怛羅斯,戰敗,造紙術透過降卒傳入回教世界,唐與大食修好後,大食商人來到中國帶回羅盤,影響大航海。唐朝時黃巢之亂,猶太、天主、回教徒二十萬人於廣州被殺。 
 
蒙古人傳入火藥結束西方封建制度,導致民族國家興起,印刷術使書籍普及而助於文藝復興運動。
 
→成吉思汗之子窩闊台於西元1235年命拔都為元帥,滅俄羅斯後兵分兩路,北路波蘭,南路羅馬尼亞,會師匈牙利布達佩斯,正要滅歐洲時窩闊台死,拔都撤軍,在俄羅斯建立欽察汗國(十五世紀末被俄國人推翻)。
文章標籤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史]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教育(上)──魏晉時期

教育史_五南_taaze.jpg

*時代背景
魏晉南北朝之政治,秦漢為漢族極盛時代,魏晉南北朝為漢族初次衰落時代。此時期的在民族政治與教育學術兩方面均為衰落時代。就學校教育論,制度雖是兩漢之舊,大都有名無實。博士粗疏,本無以教弟子,弟子亦為避役而來,非以求學為目的。上下相蒙,無復教育意味。就選舉論,重家世門第,而忽略真實人格與才能。
 
中國自東漢末起,至隋文帝開皇九年統一天下止,有將近三百七十年的時間是處於動亂與分裂的狀態,其間政權的更迭頻仍。由於政治的不穩定,連帶會影響到經濟與學校教育的發展。
 
1.就經濟狀況言,由於長期戰亂的破壞,北方農業受到嚴重打擊,開始衰落。歷經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人士的大量南遷及江南人士的共同開墾,農業重心於是逐漸往南移。又由於這段期間,許多世家大族擁大莊園,於是形成特殊的自給自足莊園經濟。
 
2.就社會結構而言,這段時期,社會分成許多等級,
文章標籤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史]清末民初時期的教育(下)──新教育的興起到落實
教育史_五南_taaze.jpg
前情提要↓
 
*新教育的興起
科舉之廢除,新教育制度之頒布,亦均在庚子戰敗之後。所以中國之新教育是西方民族之巨艦所威迫出來的。舊教育是指秦漢以來兩千年所沿襲的教育制度。 新教育是指清末破壞舊教育而採行西洋新學後的教育。新教育注重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重視現代生活,此為新教育的主要目的;提倡民主精神,國家應規定最低的基本教育,強迫全國學齡兒童就學,並設立各種專門或高等教育,使才智青年能有入學的機會;治學方法強調科學的精神,整個教育活動以科學、客觀的方法及態度去研究。
 
*新教育的發展歷程
→第一期-洋務運動時期
文章標籤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史]清末民初時期的教育(上)──清代科舉制度

教育史_五南_taaze.jpg

*前情提要↓
 
*清末民初時期的教育
歷史背景:清末的教育改革背景可分為外在及內在因素
 
一、外在因素(中西民族的接觸)
(一)傳教:明末以來,耶穌教徒入主中國,傳入新數學、新科學與新觀念。
文章標籤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史]明時期的教育(下)──官學及地方學校

教育史_五南_taaze.jpg

*學校教育
明代學校制度大致可分成中央官學與地方學校兩種層級。
中央官學包括:國子監、武學、宗學
地方學校包括:府州縣儒學、社學、書院、醫學、陰陽學、武學等等。
 
禮部是最高教育行政機關,掌管國子監、天下府州縣學校,禮部首長是禮部尚書,執掌之一是管天下學校、科舉之政。提督學校官—監督考核省級學校與教官
 
文章標籤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史]明時期的教育(上)──明代科舉
教育史_五南_taaze.jpg
*明時期的教育
時代背景:太祖洪武元年〈1368A.D.〉建國號明,成為中國史上第二個平民出身的皇帝,明朝自太祖至明思宗崇禎17年止,共16帝。
 
太祖建國之初大都承襲宋元舊制,但在宰相胡惟庸謀反事件後,遂罷丞相撤銷中書省,由天子直轄六部形成了君主獨裁。後來有大學士襄理文墨,備左右顧問;永樂時形成內閣,但權力還掌握在君王手上。自太祖廢相後,對於士大夫則威之嚴刑峻罰,更對大臣施以廷杖;此外,八股文與文字獄限制了知識份子的思想。
 
但太祖也重視教育,廣設學校、實行科舉;造成此矛盾現象是因為:太祖出身微寒,面對士大夫時難免自卑;卻又深知治國必須用儒士。於是就一邊施壓,一邊培養,使士大夫不敢有貳心,此種情節反映在對學校生員及科舉士子軟硬兼施的兩面手法上。
 
*明代選拔人才主要途徑有四:
文章標籤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史]宋代之教育(下)篇

教育史_五南_taaze.jpg

*宋代的教育制度 
宋代的學校教育制度仍大體沿用唐制,形成以國子監、太學為核心的中央官學和州縣學校為主體的地方官學兩大系統。
 
中央教育行政:宋沿唐制,禮部的職掌之一是管理國家學校與貢舉(舊時拔舉人才的方法。古時諸侯歲貢士於天子,且民間又有鄉舉里選之制,二者皆 是取士之法,後合「貢」、「舉」之名,稱為「貢舉」)的政令,國子監則隸屬於禮部(隋、唐之後為六部之一。掌禮儀、祭祀、貢舉、學校、 宗俗教化、接待外賓之事,禮部尚書為其長官。清以後改為典禮院)。
 
地方教育行政:提舉學事司—管理學政、巡視所屬(路州縣)、考察師儒之優劣、生員之勤惰。
 
(一)中央官學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史]宋代之教育(中)篇

教育史_五南_taaze.jpg

*前情提要↓

[教育史]宋代之教育(上)篇

*北宋的三次興學
宋-仁宗慶曆時范仲淹希望將科舉與學校教育合而為一;
神宗熙寧時王安石主要改革構想為以學校教育來取代科舉取士;
徽宗崇寧時延續前面理念,希望以學校代替科舉。
 
從北宋三次興學運動來看,始終與政治變革緊密結合在一起,著重在於解決培養人才與選擇人才的矛盾,以整頓和鞏固國家官僚統治。因此,將愈改革的重點是官學。三次興學運動,都因其黨派之爭而失敗。此外,興學鉅耗國家財政,學校教育是否能真正培育人才令人懷疑。科舉較客觀、公正為社會普遍認同和支持,也是三次教育興革位能成功之因素。   
文章標籤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史]宋代之教育(上)篇

教育史_五南_taaze.jpg

*宋代的文教政策
宋朝建立後,高度重視文治,尊孔崇儒是宋代文教政策的核心。宋代統治者認為只有尊崇孔子,恢復儒學的至尊地位,才能真正維護封建王朝的長治久安。宋代尊孔崇儒的政策,還體現在教育、科舉考試中不斷強化經學的地位。科舉制度在唐代以詩賦取士為重。但到宋太宗時,就強調科舉取士須通經義,遵周孔之禮。經學教育的加強,使得崇儒重教之風更廣泛地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
 
*宋代科舉制度的強化
科舉考試制度形成於唐代,到宋代則大大強化。首先是科舉地位的提高(當官途徑),其次是科舉取士規模的擴展(名額增加),第三是考試內容的改革。有鑒於唐代科舉的帖經、墨義完全是考死記硬背儒經,而詩賦考試又與治國實際關係不大,到王安石變法時,廢除帖經、墨義、詩賦等傳統科目,改試經義,經義是論述儒經某一內容的小論文,既考察考生對儒家經典的掌握理解,又考察考生的文筆水準。

*科舉管理和考試制度的健全化

科舉考試、取士的比較周密的規章制度,也是在宋代建立的。通過維護科舉的公正性、客觀性,防止權貴操縱取士,來保證中央集權。主要改進措施如下:
 
文章標籤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史]隋唐時期的教育
教育史_五南_taaze.jpg
*時代背景:
西元五八九年,文帝滅,統一了分裂三百七十年的中國,隋唐時代可視為中國傳統王朝的重建、發展時期,也是教育制度發展、完備的時期。隋唐繼承前代學校制度的教育,並加以擴充,不只在中國,甚至在世界教育史都佔有重要地位。
 
隋唐在政治上,中央政府採三省六部制,地方則採行州縣二級制,總數較東為多,但首長權力以較秦漢為弱。
 
經濟上,代承襲北的均田制,並行租傭調法,朝則於安史之亂後改行兩稅法。經濟富足促使代文教事業的發展,經濟重心南移使的南方逐漸成為人文薈萃之地,為了避免經濟因素造成男北方子弟參加科舉的不良影響,按照地區訂定眾舉人數名額,是解決之道。
 
社會結構上,魏晉以來形成的門第勢力,並未完全消融且繼續影響政局,科舉制度的產生,即與政府欲消除其勢力有關。
文章標籤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