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諮商理論與技術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標題:[諮商理論與技術]《薩提爾的對話練習》閱讀心得筆記

一、 專書基本資料

(一)書名:《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以好奇的姿態,理解你的內在冰山,探索自己,連結他人》

(二)作者:李崇建 先生/老師

(三)出版社:親子天下股份有限公司

(四)出版年份:2020年3月第一版第十八次印行

(五)書封縮圖: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_taaze.png

二、選書動機:

這本書我從2020年06月份就買了放在書櫃裡,參與這堂課算是給予我一個盡快先看此書的理由。

文章標籤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標題:駐院牧師「關懷師」的醫院觀察紀錄:《生命這堂課:心理學家臥底醫療現場的26個思索》閱讀心得

*什麼是關懷師(chaplain)?

關懷師團隊不屬於任何宗教或教派。他們來自各種宗教信仰,包括基督徒、天主教徒、猶太教,以及東方傳統信仰。」(p.24)

關懷師有時也被稱為院牧,是屬於醫院的牧師,是醫療團隊中的一員。除了例行地到不同的病房探視病人之外,關懷師更是創傷團隊中的必要成員,需要派人一週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時輪班 。」(p.24)

作者說,能夠在醫院裡擔任關懷師的職位,大部分背景需要是神職人員,或就讀神學院的人。而作者因緣聚會才能參與關懷師的工作,因此她特別稱自己在醫院的這一年是"雙重局外人"。

意思是,她作為一個關懷師,對醫療團隊來說是個外人,作為一個心理系的研究生,對關懷師團隊也是外人。但就是因為"雙重局外人"的緣故,她對生命及醫院內發生的種種經歷,有了更多與他人不一樣的體悟~!

生命這堂課_taaze.png

*閱讀心得:

關懷師的存在,是幫助病人與本身的信仰連結,並且在需要的時候,他們能從中獲得所需要的精神支柱,以面對即將來臨的挑戰 。

我覺得比較特別的是,作者在書中寫到"關懷師其實是無關宗教信仰"的,任何宗教信仰的人,或者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都有可能可以因為關懷師的陪伴、禱告,或者感覺"神就有站在自己身邊、聽到自己心中的想望",而讓內心去平靜在地面對令人難以承受的、突如其來的生離死別。

文章標籤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標題:《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閱後心得(2):淺談書中描述諮商師對世界的觀察與見解(筆記書中有感佳句)

*前情提要→小說式窺看心理諮商師的日常與內心世界:《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閱後心得(1)

我有在上一篇文章說過我看這本書時的迷茫,覺得此類型書籍不太適合我閱讀,現在閱讀到本書約30章了,我必須說,這本書還是有一些使我獲益良多、比較觸動到我的內容的,大部分講的是心理師眼中的個案與世界。

歡迎您參考本篇我的《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部分筆記佳句,再決定要不要看原書,我覺得原書看完後會對諮商師生活、諮商師視角有更多的了解,也算是見利人利己的事🤔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_taaze.png

*13-18章:

1.心理師會用三種資訊來評估病人:病人說了什麼,病人做了什麼,還有我們跟病人互動的感覺。(18章)

2.醫病關係課,課堂主旨是教導醫學生以後怎麼跟病人互動。教授講評時提到只有作者有問病人感覺如何。「那應該是你們首先要問的問題。」教授跟全班說。

(史丹佛很重視待病人如人,而非案例。)教授們也承認這越來越難,因為行醫方式正在改變。(建立長期關係和仔細問診的老派作風不再……)(14章)

4. 這是滿讓人心痛的事。病人寄希望與你,但到頭來你知道自己幫不了他。遇到這種情況,你心裡會一直記掛一個問題:要是我用了別的方式,或是即時發現關鍵所在,是不是就能幫上他了?而你給自己的答案會是:也許吧。

文章標籤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標題:[諮商理論與技術]第一次看《腦筋急轉彎》動畫的不同角度想法

本文為本學期[諮商理論與技術]課程的其中一次作業,觀看完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後撰寫心得~

1.第一次看《腦筋急轉彎》的不同角度想法

這是我第一次看《腦筋急轉彎》這部動畫,我以前是很少看電影和動畫的孩子,所以很多動畫片都沒看過。首先當然很感謝可以參與這堂課,也感謝老師給予我去關上這部動畫片的契機。我覺得如果我是在國高中階段被推薦去觀賞此片《腦筋急轉彎》的話,大概會覺得不喜歡,並且困惑為什麼它這麼有名?受這麼多人喜歡與稱讚?

由於上大學後曾修過教育心理學之類的課程,所以現在的我,再單純的以「將大腦區域及情緒具象化、人物形象化」等奇妙傑出的發想與世界觀設定來審視這部動畫片,是真的覺得有點意思。

當這部動畫將主要戲份聚焦在角色樂樂和憂憂身上時,我們就知道樂與憂兩種情緒必定在電影接近尾聲時來一場終極對決。(不管是實質意義上的對決,還是心靈上的對決)

2.純粹只有一種情緒好可怕啊啊啊啊~

其實在我一剛開始看到動畫中設定樂厭懼怒憂分為五種分開的形象小人時,我就明顯感覺到自己觀影時的情緒十分詭異而不舒服了。

因為樂樂雖然是戲分最多的主角,但是她因為只能表現出高興,又或是她只有高興這一種情緒的能力,除了讓她隨時隨地都在像無法自我控制一樣,除了一直不停的高興,她還一直阻止憂憂去碰小女孩腦中控制中心的面板。樂樂認為自己最好,自己要守護小女孩的情緒,甚至一直試圖去控制別的情緒,就算是樂與憂彼此作為同事的人際關係相處來看,這也是會讓憂憂更加憂憂的

正是因為動畫中這種對情緒的極端呈現(樂樂只會樂,憂憂只能憂),讓我知道了如果整天只有一種情緒,不管那種情緒是樂還是憂,只有一種情緒,不僅對自己的來說不協調,對身邊與其相處的人來說,也會有可怕的感受。

文章標籤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標題:[諮商理論與技術]近期同理心練習心得+課程摘要小記

或許是因為我自從青春期後就一直在尋找和練習「如何跟人更友善的溝通方法」,所以往往練習同理心實踐時其實並不彆扭,反而樂在其中,並容易頗有成就感

我覺得如果想進行同理心對話,最重要的是讓對方在言語上覺得自己有被試圖同理,當我們試著說出自己的猜測,直接說出、推論對方是難過還是開心時,儘管我們理解錯了,對方也會變得願意平靜下心來和我們對話;而如果我們恰巧猜對的對方的情緒,自己也會瞬間非常有成就感。

其實自從學習同理心課程後,我領悟到了很多我們身為人時會有的基礎情緒表現與特性。像是人的情緒往往需要先被抒發與看見,再來解決問題。或是對有些人來說,情緒被同理和被重視、被傾聽都是很重要的事

又或是真的會有人糾結於一段傷害他很深的情感,沒有無條件被愛過的經歷,因而領悟不到該如何無條件的去愛

還有就是孩子的情緒真的很容易纏繞並束縛住他們自己,我想如果當我們年紀還小,很多沒有人教我們、不曾經歷過的,而且也不容易用言語訴說的那些感覺,真的很難理清……

這些對人的情緒的進一步體悟與理解,以及嘗試同理的練習,使我現在常比較能察覺出他人的情緒,並作出相對應的回應。

去理解他人的情緒一直是我天生算是比較不足的能力,很謝謝能夠在學校參與這些課程,使我達到自己與人相處更友善、人際關係更和諧、身邊的人們情緒也得已受到體諒與關照

只有我自己知道,如果只是看書並自行實踐、試錯再修正,需要耗費多少時間、進步情況有多困難與有限,而得以在學校參與課程並有老師與學長姐引導、與同學分享討論,真的、真的是很幸福又幸運的事。

(心得)

文章標籤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標題:[諮商理論與技術]當我沒辦法"同理"他人,是因為我不屑"理解他人"嗎?(附贈"冰山理論"個人看法)

 

**什麼是同理心?同理心到底是什麼?

答:「感受對方情緒」指的是情緒的同理心、「理解對方感受」指的是認知的同理心、「站在一起,陪對方一起走出來」指的是同理的動機。三者合在一起,才是完整同理心的概念。如果我們只有同理的動機,但情緒與認知的同理心不足,則會產生「空包彈」或「適得其反」的同理。

(來自:同理心的邊境:同理自己才能同理別人文章節錄)

同理的關鍵.png

最近在上有關"同理心訓練"的課程,我覺得我要碼是沒有同理心的人,又或是我是不願意有同理心的人,或我其實是沒有能力有同理心的人。雖然有時,我也會因為無法感受到我所愛的人的情緒而感到痛苦……

昨晚讀了《薩提爾的對話練習》,看到冰山理論的應用,忽然覺得這種關心他人的方法“好噁心”,大概是種“過度關心”的感覺。而如果有人對我使用“冰山理論的對話”,我當下應該會是很抗拒避免落入那樣的對話圈套,甚至會覺得被這樣關心真是太“噁心”了。原來人在情緒方面是那麼複雜、麻煩而不坦率的生物嗎?畢竟我以前從未感知過……

我常常解讀不出他人的深層情緒,是因為我本人的情緒一直都比較純粹,很驚訝人的(別人的)情感可以那麼細膩(神奇)。我想我最多最多只能做到言語上的“非暴力溝通”,以及傾聽。

我很慚愧的是,我從很小的時候,就一直想成為“能夠幫助他人的人”,而這樣的我,竟然曾經連“理解他人”都不屑去理解。雖然現在的我終於明白,是我無法可以有能力去理解和感知,特別是在情緒的部分。

文章標籤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標題:[諮商理論與技術]《看見孩子的亮點》第一篇〈鼓勵的理論基礎〉部分閱讀心得筆記

這本書的副標題是「阿德勒鼓勵原則在家庭及學校中的運用」,所以其實整本書都在講「鼓勵」。如何鼓勵孩子?為什麼要鼓勵孩子等等~

作者在書中寫到:鼓勵是教育過程中最必要且基礎的條件。......。如何才能使更多幼兒/兒童工作者在照顧、教育及輔導時展現正向管教的技巧與態度,勢必需要一套系統化的訓練,本書即是基於這個目標所做的努力。」(p.55)這就是《看見孩子的亮點》本書誕生的願望宏大又暖心故事😊

看見孩子的亮點_張英熙_taaze.png

書中第一篇〈鼓勵的理論基礎〉分別講述阿德勒心理學與兒童心理健康,以及「鼓勵如何造就勇氣」和「氣餒如何使人喪失勇氣」。

會想跟大家分享這本書,有很多內心複雜的原因及私心。讀這本書時我是很感動的,因為這本書說服我,鼓勵在與孩子相處、與任何一個他人相處時是多麼重要,以及為什麼要不怕麻煩的執行鼓勵,與散播鼓勵的感覺及愛。

例如書中在第2章"鼓勵的原則"寫到我們要試著"接納孩子"──「接納孩子意指要接納孩子的價值和現狀,讓孩子知道即使他不近完美,仍值得被愛。」(p.63)還有讓孩子知道,「協助你並不會增加我的麻煩,也不會造成困擾」。(p.64)這本書傳達的言論與信念,是多麼、多麼的溫柔😊~!

這本書也鼓勵著我們對孩子有著"樂觀、積極的態度":「鼓勵者著眼於孩子已有的部分,而非應有而未有的部分,更不會強調孩子的錯誤或失敗。即使在挫敗或不愉快的經驗中,鼓勵者也能以正面觀點找出孩子值得肯定之處,協助他們發覺挫敗經驗中的積極意義,建立信心。」(p.66)這便是鼓勵的意義。

鼓勵在童年對於孩子身心靈成長的意義,就是與師長們一同從經驗中學習,養成健康又親密的親子關係,並建立自身信心機制,造就一種終生受用的、使內心舒適的擁抱自己、擁抱勇氣的能力。

還記得以前我在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當中看過一句律師王赦說出的台詞是「我們是在不斷的被否定當中成長的甚至有時候就會相信那些在腦袋裡面說他們沒出息,沒有用的那些人,那些聲音是真的。」

文章標籤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