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小教檢定考古題/課程教學與評量]50題歷年題目練習(下)(有正確答案但無詳解)
*(上)篇前25題連結
*前言:(關於本科教檢考題)
「課程教學與評量」科目的命題內容比較偏向於課程原理、課程發展與設計、課程評鑑,以及教學模式與理論,甚至教學的設計、實施、改善,還有多元評量方式等。
也有可能會兼考到其他科目的內容,因為有時候教育科目的內容內涵會相互包含,不一定能夠精準切科,也因此能夠盡量融會貫通、學以致用才是最佳的,畢竟在教學現場所遇的情況也是不分科的!
*購買圖片&連結中參考書籍:2024【分析各校教甄試題】教育專業科目歷年試題解題聖經(十七)112年度(中小學教師甄試/代理代課教師甄試)

*正文:(考古題)
26.填空題的編製原則之一是:「若同一題有超過一個以上的待填空格,則待填空格之長度、大小應一致。」
其理由為下列何者?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標題:[小教檢定考古題/課程教學與評量]50題歷年題目練習(上)(有正確答案但無詳解)
*前言:(關於本科教檢考題)
「課程教學與評量」科目的命題內容比較偏向於課程原理、課程發展與設計、課程評鑑,以及教學模式與理論,甚至教學的設計、實施、改善,還有多元評量方式等。
也有可能會兼考到其他科目的內容,因為有時候教育科目的內容內涵會相互包含,不一定能夠精準切科,也因此能夠盡量融會貫通、學以致用才是最佳的,畢竟在教學現場所遇的情況也是不分科的!
*購買圖片&連結中參考書籍:2024【分析各校教甄試題】教育專業科目歷年試題解題聖經(十七)112年度(中小學教師甄試/代理代課教師甄試)

*正文:(考古題)
1.教師希望教導學生「適切辨識網路資訊的價值性」。
針對此一教學目標,下列敘述何者較為適切?
A.設計線上標準化測驗題庫,請學生上網練習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標題:[教師檢定/測驗與評量]智力的5種理論主張簡介:雙因論、群因論、結構論、三元論、多元論
如題,在教師檢定、測驗與評量的範圍內容當中,關於「智力理論」的主張共粗分為5種,本文為簡略的重點整理,建議可以輔助教育百科或維基百科來查看對照,閱讀更清楚!
*圖中書籍購買連結:教育測驗與學習評量

一、雙因論 / 二因論
此一理論係英國心理學家斯皮曼(C.E. Spearman)在一九二七年,根據因素分析法研究多種智力測驗間相互關聯性所提出來的。
二因論之觀點認為智力的構成包合兩個因素:一個是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簡稱G因素),另一個是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簡稱S因素)。
*完整資料來源:二因論 - 教育百科
二、群因論
「群因論」是採心理計量法(psychometric approach)建立的智力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塞斯通(L.L. Thurstone)於一九三八年提出。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淺談PISA是什麼?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是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主辦的全球性學生評量。自2000年起,每3年舉辦一次,評量對象為15歲學生,內容涵蓋閱讀、數學、科學等三個領域的基本素養,以及問卷調查。
→PISA的基本關懷主要有兩個層面:
(一)了解學生面對變動快速之社會的能力,即所謂真實生活的素養(real-life literacy)
(二)了解處於社經地位弱勢的學生所獲得的教育情形。
因此,透過評量,主要希望能夠回答以下的問題:
1.學生是否具備足以面對未來世界的素養?
2.學生表現與個人特質的關係為何?學生是否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
3.怎麼樣的學校型態、資源與教學情境對學生學習較為有利?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