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諮商理論與技術]《薩提爾的對話練習》閱讀心得筆記
一、 專書基本資料
(一)書名:《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以好奇的姿態,理解你的內在冰山,探索自己,連結他人》
(二)作者:李崇建 先生/老師
(三)出版社:親子天下股份有限公司
(四)出版年份:2020年3月第一版第十八次印行
(五)書封縮圖:
二、選書動機:
這本書我從2020年06月份就買了放在書櫃裡,參與這堂課算是給予我一個盡快先看此書的理由。
當初會購入《薩提爾的對話練習》是因為我2020年初時剛好在FB與我高中導師談論高中的班級經營現況,聊到可以用怎樣的、比較溫和正向的、溝通效率比較好的方式跟學生談「如何減少遲到?」及「為什麼每一個人都需要在團體裡避免遲到?」
當時我跟我高中導師推薦閱讀《非暴力溝通》或可找到其中一種答案或是輔助,導師則向我推薦可以去看看《薩提爾的對話練習》這本書,我對於自己老師推薦得書感到好奇,也期待這本書能給予我更多新知與新想法。
但可能是因為一直沒有使用需求的急迫性,所以就到2021年9月份都還沒開始閱讀,(當時先看我在家中購買的其他書),而這堂課的報告給我一個先去閱讀這本書的理由。
三、專書重點:
*冰山理論:
(1)行為:我們看到的表層的事實現象。
(2)應對姿態:人為了求生存,應對環境而發展的生存姿態。薩提爾提出四種基本應對姿態,分別是指責、討好、超理智和打岔。
(3)感受:身體的感受、心裡的感受。
(4)感受的感受:人們常在生氣之後,衍生生氣、愧疚、沮喪,都是感受的感受。
(5)觀點:觀點是思想、看法、信念、成見、假設、規條、過去的經驗所形成。如果人們願意探索「觀點」,探索習慣性的想法,便可以清楚知道自己觀點由來,更進一步能澄清自己觀點,是否要繼續保有這些觀點?
*冰山對話順序:
→探索:以人為主、回溯成因、具體事件。
→表達:我訊息、規則。
→核對:語意、期待、界線、目標、冰山各層次。
→體驗:述感官、述情。
→轉化:資源、渴望。
→落實:回到問題如何面對?
四、個人心得
A.如何增進你對諮商理論與技術的了解/領悟。
心理諮商就像一趟成長的旅程,在安全、自由與接納的空間裡,與心理師一起瞭解所遇到的困境,一起討論、釐清,並試著去處理自己的議題,為所面臨的問題找到可能的因應之道。
(參考來源:什麼是心理諮商?-國立成功大學心理健康與諮商輔導組)
我覺得本書中提及的冰山理論問答形式,也符合諮商活動的很多特性,例如對話時也是安全隱密的談話過程,讓人可以暢所欲言;對話者可以感受到被關懷、被包容、被支持、感到真誠等等;對自己可以有自我成長、自我探索。
(參考來源:認識諮商心理師-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
B.你對人們之所以會有心理困擾有何新的看法。
心理困擾(psychological distress)的定義,Mirowsky和Ross(1989)認為它屬於一種主觀上的不愉快狀態,是壓力所造成的。而國內學者柯進雄(1993)則認為困擾即憂慮苦惱之意。張春興(1996)指出困擾亦即問題(problem)。
(來源:http://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1023/1/n069701035901.pdf)
看完《薩提爾的對話練習》書中的案例對話紀錄後,我覺得不管是處於哪種關係(親子、伴侶、師生關係等),煩惱的來源大多是因為對身邊人有一些無法直接用言語說清楚的期待,或是沒有正確的覺察自身情緒及探究背後原因,更沒有好好向對方表達。
我覺得若有意想維持一段關係,需要的不一定只是包容和忍讓,而是尊重、情緒同理、商量和溝通。所以這時候情緒的滿足和同理就很重要了!
C.你對治療關係的重要性有何理解?
治療關係是指任何有效的輔導、諮商或心理治療,其先決條件是,輔導員或治療者與當事人之間,先建立一種和諧的與彼此信任的人際關係。
(來源:治療關係Therapeutic Relationship-國家教育研究院)
和對話的個案建立和諧的、彼此信任的關係,可能有助於對話者坦露情緒,並跟隨使用冰山理論談話的指引。
D.促成諮商/治療產生效能的因素有那些?
如果是以冰山理論對話來輔助達到諮商效果的話,按書中提到的產生效能因素是,可以在對話中表示/展現靠近、好奇、渴望、連結、同理、接納等特質或表現。
E.你發現心理諮商/治療可能帶來何種改變?
讓當事人/個案發現、看見新的自己。
F.從當事人的角度來看,心理成長的關鍵為何?
第一步是發現自己有情緒、情緒為何?
第二步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狀況會引發哪些後續效應、對身邊的人有哪些影響?
第三步跳脫出自己身處的困境/狀況看待問題。
第四步我們可以怎麼做?
第五步看見全新的自己。
(透過冰山理論的對話,給我的心理成長的感覺/步驟便是如此)
G.上述各項觀點,讓你在面對自己的心理困境及成長有何幫助?
書中嘗試說到伴侶間、親子間的同理和期待,實際是怎麼一回事,以及在實際溝通上,如何使用冰山理論輔助溝通順利進行(且可以維繫感情、比較沒有後遺症的那種)。
在我看到書中寫到「父母的心聲」時,我才算是發現自己小時候真的不太關心、不太在乎父母內心的感受。
我覺得我不能將當時我沒有去發現和仔細體認他們心情的狀況,以「我當時年紀還小」就了事──原來身為父母會很擔心自己作父母失敗。(要是我是不會害怕,但我會在實踐過程中不斷修正自己如何當父母)
這引起我的思考,說起我為什麼某一天會開始想要「學習情緒」呢?為什麼要在意和體會他人的情緒呢?
因為我覺得「為人當如是」啊,我是人,不是機器人。沒有情感、蔑視感情的人,就不是人,或不配為人。
雖然我自己是真的很疑惑,我的性格是更偏機器人一點,還是更偏人一點呢?在情感功能的分類表現上,我是人,還是機器人呢?
老實說我剛開始是有點害怕我自己的,因為覺得自己情感功能好像有問題?可能會導致我不能好好過生活、過日子。但後來我停止害怕,接受本來的自己,並且在生活實踐中不斷修正。(如同前方所述)
雖然這本書還是讓我很少有感動的部分,但至少又幫助我嘗試透過書本閱讀(我最喜歡,也最習慣的方式)來探究少數個案內心的冰山,還是很感激能讀到這本書的。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囉,我們下次見~掰掰~
謝謝您閱讀到這裡,若是本篇文章對您有幫助,歡迎您分享給其他好友,或是點閱其他本站更多文章↓↓
你可曾接受過所謂"無條件的愛"?:《給總是假裝堅強、逃避傷痛的你》閱後心得
成長路上讓「小王子」伴我們同行:《致無法拒絕長大的我們》閱後心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