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語言是由蒙昧時代的古人所創造出來的一個不完美的工具,……真實的世界卻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我們所使用的這種相對靜態的語言,跟不上這個變動不居的世界。」(p.55)

非暴力溝通_愛的語言_博客來.png

*區分「觀察」與「評論」
當我們在觀察中加入自己的評論時,對方往往會認為我們在批評他們,並對我們產生抗拒心理。

作為實現非暴力溝通的努力,現在我們來練習說說“不帶評論意味的觀察”。

比如說,如果你覺得“湯姆長得很醜”(帶有評論),但你可以說“湯姆的長相並不吸引我”,這就是一種“不帶評論意味的觀察”。

有一些容易誇大事實的用詞,例如

總是、從來不、曾經、每次、很少、經常

如果使用這些用詞,就容易讓聽著產生“被批評”的感覺,即使您是沒有惡意的。所以在說話時,可以把這些形容評論的用詞,替換成“更具體”的使用方式。例如,

→不具體的評論:他經常過來。
→具體的觀察:他一星期至少過來三次。

→不具體的評論:他總是很忙。
具體的觀察:他的工作一星期有四天要加班到晚上十點,到家都很晚了。

*對話時清楚了解彼此意思的方法(包含理解對方情緒與理性思維的部分)
1.揣測對分為何這麼說
可以試探性的問對方,你是不是因為OO,所以OO?

這時候如果你揣測的不是正確答案,對方會不厭其煩的告訴你正確答案(他真實的狀況和想法)

2.試著釐清對方的意思
可以複述你目前腦中理解的(聽到的)對方的想法,確認自己與對方雙方認知是一樣的,以此確保之後的對話不會“壞掉”😂

3.在了解對方的感受和需求後,再開始思索對方可能對自己有什麼請求

例如問,你是否在OO事上遇到什麼困難,是關於OO方面的困難嗎?

4.問自己可以提供他什麼幫助,或是自己能力和意願上是否能幫助?

 

*讀者碎念:
我在2020年5-6月左右第一次遇到這本書《非暴力溝通》,當時我對於這本書的實用性及帶給我家庭關係中的改變,驚為天人

我一直有把書看完就賣掉的習慣,但這是我第一本下定決心看完也不賣的書,足見我對這本書內容的肯定與熱愛。

一年前我雖想對很多人分享這本書,但一方面覺得自己還得實際對家人試試非暴力溝通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認為自己在閱讀後,文字統整能力尚不足夠。

前天聽到一位學姐跟我說,她們家阿嬤因為言語暴力的長期影響而自殺了,那之後她一直想一直想,想自己作為孫子,還是孩子的她當時其實可以再為阿嬤做哪些努力。聽了她阿嬤生前的遭遇,我動情的留下淚來,表示遺憾。之後我也在想,既然「語言暴力」普遍存在社會中的一些家庭中,我自己還可以做些什麼呢?然後我想起這本書:《非暴力溝通》。

既然知道了有像阿嬤這樣的情況,而我也有一點能力能夠傳播和提供幫助的,那我想,我就不能當作沒看見。今天我盡量將書中學到的最實用和簡單的部分在這傳達給每一位需要的讀者,希望今天這篇文能符合您的需求,也對您有所幫助🙏

謝謝您閱讀到這裡,祝您有美好的一天😊~

之後會有一系列關於《非暴力溝通》的系列文章,需要的人可以繼續閱讀,也鼓勵您去購買正本書閱讀完整內容,內容將會更清晰有調理且實用性更大!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我們下次再見囉~掰掰~~
 
喜歡我的文章的話,記得幫我文章點讚、關注我,或是閱讀本站更多文章喔~
 
(也歡迎您動動手指點選我部落格內的廣告,幫助我每日增加NT$3-5元的廣告分潤收入喔^_^謝謝每一位讀者~(鞠躬))
 
其他本站更多文章↓↓
arrow
arrow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