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宋代之教育(下)篇

教育史_五南_taaze.jpg

*宋代的教育制度 
宋代的學校教育制度仍大體沿用唐制,形成以國子監、太學為核心的中央官學和州縣學校為主體的地方官學兩大系統。
 
中央教育行政:宋沿唐制,禮部的職掌之一是管理國家學校與貢舉(舊時拔舉人才的方法。古時諸侯歲貢士於天子,且民間又有鄉舉里選之制,二者皆 是取士之法,後合「貢」、「舉」之名,稱為「貢舉」)的政令,國子監則隸屬於禮部(隋、唐之後為六部之一。掌禮儀、祭祀、貢舉、學校、 宗俗教化、接待外賓之事,禮部尚書為其長官。清以後改為典禮院)。
 
地方教育行政:提舉學事司—管理學政、巡視所屬(路州縣)、考察師儒之優劣、生員之勤惰。
 
(一)中央官學
1.國子監。是國家管理學校的主要機構,又是國家的最高學府。
 
2.太學。招收八品官員以下的子弟和庶民的俊秀者,設立後,取代國子監成為國家最高學府,校舍建築相當完備。課程內容,基本以《五經》為教材,南宋中期逐漸增入程朱語錄及《四書》。太學設博士十人,擔負教授經術和訓導的責任。考試之法,主要有私試、公試兩種。私試一月進行一次,公試一年舉行一次,初場考經義,次場考策論。宋代中央官學尚設有若干專門學校,分別由國子監和各職能部門統轄。
 
3.律學。宋初於國子學中置教授法律的博士。
 
4.算學。學習演算法及天文等。此外須兼習一小經,願修大經者聽便。
 
5.書學。徽宗時立,由翰林書藝局管轄。習篆、隸、草三體字,兼習《說文》、《爾雅》、《論語》、《孟子》,自願修習大經。
 
6.畫學。徽宗時立,由翰林圖畫局管轄。宋代的畫學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美術專業學校,學生除習繪畫外,須習《說文》、《爾雅》、《方言》、《釋名》四種書。
 
7.醫學。宋初設立。醫學分為方脈科、針科、瘍科。
 
8.武學。仁宗時立,不久即停廢。神宗時重又建立。學生以百員為額,習諸家兵法,弓矢騎射等術。南宋亦設武學。 
 
(二)地方官學
宋代地方官學有州學和縣學兩級。教學內容主要是經義和詩賦。宋代地方官學在學校管理方面稍有改進,主要是:
 
(1)設置主管地方教育的行政長官。崇寧二年(1103年)置各路提舉學事司 ,掌一路州縣學校,每年前往各州縣巡視一次,考查教師之優劣及學生的勤惰。
 
(2)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通令全國各學一律採用「三舍法」,由縣學生選考升入州學,州學生可貢入太學。
 
(3)撥給學田,保障經費。學田為地方官學的持續發展提供了經濟保障。
 
宋代,官辦小學的教育規模始擴大,北宋仁宗時部分縣設有小學,神宗時,京都開封府設有在京小學,至幑宗命各地縣學設小學,此時期官辦小學的地點由中央深入地方、教育對象由貴胄擴及平民子弟。宋代以前官辦小學多設於中央層級,只招收貴族子弟,雖然唐代也曾經招收過平民子弟,但規模不若宋代來的全面。 
 
→教育經費
(1)宋代以前,由政府稅收向下支付是主要來源。
 
(2)宋代以後,學產(學田政策)是學校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宋代最主要的解決之道是透過「學產」,有官府指撥、私人捐贈與公司共同負擔三類,著名的書院都以置田產作為永恆之計。
 
(3)學田:古時朝廷或地方政府撥給學校的公田,以田地的收益充作學校基金。
 
(4)學田政策是解決經費問題的具體方法,不是官學師生親自耕種,而是將土地租與佃戶(租借他人土地耕種,按期納租的農家)),然後按時收取田租,以田租收入來支應學校各項開銷。
 
(三)私學
早在五唐變有少數大家族辦學,宋太祖開寶初家塾有書樓堂無數十間……子弟優秀者,弱冠以上皆就學,這些家塾受到政府鼓勵,因為他們可以為政府訓練未來的官員,北宋時期,部分家塾轉為書院,仁宗慶曆興官學後,家塾逐漸沒落,雖然家塾仍是存在,可是與官學相較仍是屬於邊緣地帶,而南宋晚期也有服務家族的家塾轉型成為服務鄉里的例子,轉變成為書院。
 
宋代以後除擴大官辦小學,啟蒙教育於民間逐漸增加,影響力甚至超越官辦小學,其中,宋代維私辦啟蒙教育興起擴展的關鍵,在宋代,民間啟蒙教育主要可分三種:
 
(1)親人親自教(2)學者應聘至家塾(3)鄉師設塾授徒,此延續至清代。
 
宋代以後啟蒙教育發展的更快,無論是規模或是數量 ,影響力超過前期,推動者多為民間。 
 
(四)書院
書院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教育組織形式。它以私人創辦和組織為主,將圖書的收藏、校對與教學、研究合為一體,是相對獨立於官學之外的民間性學術研究和教育機構,其豐富的教學經驗和靈活多變的辦學方式,為歷代教育家所取鑒。
 
北宋官學未興,學校型的書院因應運而生,著名的白鹿洞書院、石鼓書院等,多創於唐末五代,最初是個人的讀書場所,後來逐漸發展為學塾、教育機構等。但北宋書院數量仍遠不如官學,直到南宋理學運動興起,帶動書院再興,才發展到最高峰。院教育的內容,歷代有所不同,南宋主要講求道學,如程朱理學、陸子心學。 書院在中國教育史上是很特別的機構,它的出現對學校類型及思想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 
 
*書院的起源
「書院」一詞始於中唐,官方或坊間都有,功能或為藏書修書之地、或為士子讀書之地。原為藏書與修書之所,除了官方機構用書院之名外,也出現了一些民間私人所創的書舍、畫屋、書樓及書院。書院講學自唐代或是宋代仍有待考證。唐末五代的書院數量少,規模不大,故其影響有限。北宋初期,書院開始興旺起來,其規模和數量大幅度擴展,成為宋初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唐末五代官學衰落,學校不修,學者求學而又沒有適當的求學之所,因而選擇了創建書院精舍這種教學形式,來滿足世人讀書求學的需要。具有教學功能的書院始於哪一個朝代眾說紛紜,但產生的原因是政局未定,官學不興,是量的不足;而官學只為科舉,也是質的不佳,故有書院來誕生。 
 
1.北宋書院制度興起,原因可能有:
 
亂世官學未興:五代十國年間,社會動盪不已,朝廷無力興學,宋初官學卻長期處於低迷不振的狀態,故書院的興起正好彌補這段期間官學的不足。
禪林精舍的影響。
 
印版書發明的結果:五代印刷業興起,有著圖書印製及流動。
 
北宋科舉取士規模日益擴大,而朝廷崇尚儒術,鼓勵民間辦學。當北宋太學和州縣學漸興時,書院相繼衰廢,書院再興則要到南宋時。
 
2.南宋書院興起原因,可能有以下三點:
 
官學的敗壞,科舉制度的腐敗。
 
禁道學的反動與理學的興起:南宋曾兩度禁程氏學,稱其為「道學」,理學地位反而因此提高。
 
印刷的發達:印刷效率和品質提高,書院不只藏書豐富,部分書院更刻印書籍。 
 
*書院的特色
就目的而言:書院教育的目的在進德修業,知為學之序以窮理,知修身、處世、接物之要以篤行,而非準備科舉以求功名供名利路,但亦已有求功名利祿者。
 
就組織而言:書院是將以往私人講學的形式組織化。北宋較簡略而南宋時較周備。
 
就主要功能而言:藏書、供祀與講學是其三大事業
經費而言:書院經費來源主要來自私人捐贈田產、官播田產及官倦奉祿三方面,南宋時較為穩定。 
 
學生而言:書院所收學生主要為學成之士,各校人數不一,十至百人不等,肄業年間多半可享受供膳宿的待遇。
 
課程與教學而言:書院所受內容以儒家的經典為主,並以禮義為重;南宋以後理學家們特重朱子集注的<四書>。書院崇尚自由講學,解經時可個書己長,不限官方觀點。教學方式上,主要是學生自學,還有山長和大儒的演講,或是大儒間的講會,如朱陸鵝湖之會。書院的師生關係較官學間融洽且情感深厚。書院的教學主要包含講演、會講、講會及自學等。講演者,或由主學者自教,或由高第弟子相授,更有另請大儒耆宿演講。會講與講會,可合著看亦可分視,謂「講會」是講學,「會講」是不同學術觀點討論,而自學,簡直就是自習場所。
 
書院對於教育的影響,在制度上,書院建立了一種民間私人性質的教育機構,獨立於官學體系,也刺激了衰敗的官學,提供學子另一種選擇。在思想上,書院的發展對於理學的傳播有所助益。
 
*宋代書院的教育特點及其意義
宋代書院在教育及教學管理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 書院的教育經費來源多樣化。書院的經費,得到官府的資助,也依靠民間自己籌集,主要靠學田供給。
 
第二,書院實行山長負責制,管理體制日趨完備。宋代書院的最高首腦稱為山長、洞主或洞長。山長既是主要的教學者,又是最高的管理者,並且往往都由著名的學者來擔任。
 
第三, 書院實行開放式的教學和研究。求學者不受地域、學派的限制均可前來聽講、求教。例如南宋鵝湖書院就曾同時邀請朱熹和陸九淵來講學,二人觀點對立,辯論相當激烈。書院的門戶開放風格,大大促進了學術交流和發展,也開闊了學生視野,深化了教學。講會是書院的重大教學研究活動,講會不僅有本院教師講學,也聘請社會名流或其他書院的學者到本院參講。
 
第四, 書院的教學注重啟發引導,提倡切磋討論,講究身心涵養。書院教學除參加學術活動和教師必要的講授外,主要是學生自學, 所以書院都重視對學生的讀書指導。
 
**綜上所述,書院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組織形式,既不同於正規的官學,也不同於純粹的私學。書院的產生,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書院擴大了中國古代學校教育的類型,起到了彌補官學不足的作用。書院提倡自由講學,注重討論式,學術風氣濃厚,開闢了新的學風,成為推動教育和學術發展的重要動力。書院在辦學和管理領域也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經驗措施,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中後期一種重要的教育組織形式。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囉,我們下次見~掰掰~~
(也歡迎您動動手指點選我部落格內的廣告,幫助我每日增加NT$3-5元的廣告分潤收入喔^_^謝謝每一位讀者~(鞠躬))

謝謝您閱讀到這裡,若是本篇文章對您有幫助,歡迎您分享給其他好友,或是點閱其他本站更多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