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可能是各領域最快速基本通用的備課內容方法指南(上)【小教記事】編號39

大家好~我是一個立志成為國小老師的教育系大三學生XDD(想到今年就要升大四,我真的是皮皮剉啊(喂)因此只能把握機會,趕緊加強自己各方面目前成為稱職老師所需要的能力了啊!!)

說起來我真的太太太久沒有繼續更新有關【小教記事】的文章了QQ如果有機會、有合適的主題,我就多寫寫吧XD

(相信對於有家教和伴讀打工需求的同學們,這方面的文章應該算是比較實用且能解決一定疑問的)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關於我自己經由翻閱書籍加上教授引導、實踐相互證實後,而歸納出的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備課的其中一種方式。

在我們準備試圖優化一件事的效率時,天才靠天賦,聰明人找方法。既然大家都是聰明人,現在就讓我們來找方法吧!

可能是各領域最快速基本通用的備課內容方法_小教記事.png

(前言結束,正文開始~)

目前還是一個教育系學生的我,喜歡在備課的時候(撰寫/繳交教案備課作業的時候),將我所有需要教學的範圍內容,主要先分為四大部分,分別是1.原理、2.應用、3.技巧、4.練習

而在教學形式規劃上,我會簡單的將想法分為1.教學方式、2.講解方式、3.評量方式。以下就讓我來和大家一一解釋分享~~

*關於「教學內容」

首先,如果您手邊已經有可供教學的相關教材,那麼可以試著先按照以下四種項目將您教材中需教學的內容歸類。

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1.原理、2.應用、3.技巧、4.練習 此四種需教學內容的不同,也會影響我們整節課安排教學內容順序、配比和時長考慮的依據。

而如果您身邊沒有直接可用的教材,需要自己編寫教材或學習單,那麼同樣也可以依據 1.原理、2.應用、3.技巧、4.練習 的內容架構將想要教學的內容歸類,在做教學時的呈現及安排。

行文至此,我想現在我有必要解釋一下此四者如何歸類?以及分別是那些內容與內涵?

1.原理

如果我們教的是數學,需要先向學生講解數學公式為什麼這樣算、為什麼長這樣?

如果我們需要蓋領一個化學實驗的進行,與可能需要先向學生解釋,這是什麼樣的化學現象?為何會產生?

這叫做教學內容中的「原理」部分。

請先嘗試在您準備教學的領域中,歸類出「原理」的教學內容部分。

2.應用

簡單來說是告訴學生剛剛教學的這些原理該如何使用,稱為「應用」。

例如國語生字教學完如何寫,就繼續教如何造詞?如何造句?這是在教導學生這個新學的生字可以怎麼「應用」。

而通常我們在學校練習寫題目、寫考卷的目的,也是在讓我們練習如何將學到的知識原理「應用」。

現在因為108課綱了,教導/學習「應用」和檢視學生是否會「應用」的方法,漸漸強調的需要比較生活化、在生活情境中。

3.技巧

在實際應用當中,可能有一些使用需注意的眉角和撇步,因為快速或簡便而可以教給學生,幫助學生於學習過程中少走彎路,真正讓學生吸取前人經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據我所知,很多教得好的補習班和學校老師,都有自己的一套如背誦技巧、答題技巧可以教給學生XD

或是告訴學生那些單元那些部分容易出現陷阱題,有哪些快速的數學計算方法(?)

而如果這些技巧剛好操作起來很有趣,那麼學生就某種程度上的容易覺得「老師很會教」~~!

4.練習

什麼?「練習」也需要教?

呃......需要,答案是 需要教。

我的想法是,如果不打算/無法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足夠的練習時間,那麼可以嘗試為學生安排練習的時間/次數建議,白話文也可以稱做 自主學習 或 回家作業。

比如說是每天練習十分鐘、練習十次持續一周之類的等等練習建議。

因為很多 技術性 的技能是屬於 身體記憶 或 熟能生巧的,所以這時回家後(課堂以外)的自主練習就很重要。

但因為學生多半是初學者,所以建議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練習時間和次數的建議,以及歸納出剛開始練習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將可以如何應對、有哪些額外的學習資源及應對管道。

順便可以分享一些老師自己練習時的經驗,讓師生之間更有互動與情感連接。

*關於「教學形式」

1.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可以在教學原理課本與翻轉教育課外書裡面看到很多不同的可使用教學方法。

最常見的當然是「直接教學法」XDD就是教師直接在台上用口述或使用其他教具講課,是比較傳統而常見的教學方式。

另外一個在學校教室也很常見的是「合作學習法」,簡單來說是班級裡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同一組討論問題、相互合作,希望可以讓先學會的學生幫助還沒學會的學生。

教師可以依據自己對於課堂活動的期待、學生學習成效的期待以及學生、老師、科目教材內容性質相對適合的特性規畫選擇不同的教學法作為輔助。

2.講解方式

以國小教學現場應用為例,「講解方式」我通常是指「如何將教材內容用趣味或兒童化容易理解的言語告訴學生。」

而這通常也是補習班一些名師能夠上課上出特色和吸引力,所需要著重的部分!

我覺得開始我們努力琢磨如何將內容講解的更加淺顯易懂是絕對必要的,不然會造成課堂上的學習障礙XDD

至於趣味性,則是有待教師將教學內容都熟悉之後,再一次次發明、發現和修正的了~~

3.評量方式

如何檢測學生是否有學會該堂課的教學內容呢?如何算是學會?要在課堂上花多少時間檢測?是否有給學生回家練習的時間再做檢測?

最簡單的一些評量可選擇方式,例如「實作評量」為讓學生實際製作出作品,或實際正確操作某種機具。

也有如「紙筆評量」通常為考卷考試等。都是為了測驗此次教學設計的成效,不只確認學生有學會,也讓教師可以自我進步與檢討此次教學經驗。

*關於「教學活動安排」的活用及配置

以國小的教學環境與型態為例,學校一堂課是40分鐘,10分鐘下課。

若想要40分鐘內為了使學生維持注意力集中,且不會太累但又維持興趣。可以先安排課程開始5分鐘問答,5分鐘一步步集體示範實作,之後5分鐘階段性自主練習,之後再拉回集體講課時段。

動靜動靜的穿插,或原理與應用在一堂課當中相互交叉呈現,將有助於維持/提升學生對於課堂的參與意願,而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效果,教師對於課堂中班級經營的掌控,也相當重要。

而大家可以思考看看,如果是一般才藝的50-60分鐘教學,我們可以進一步做哪些課堂不同活動性質的穿插安排呢?

p.s.關於教學內容的原理、應用、技巧、練習以及評量各部分時間安排需要配比多少?我的一個大方向建議是──

技術取向的學習科目練習應用的時間可多一些。如此可有利於習得和熟練該技能的效率,而且也可從剛開始就避免學生的操作姿勢不正確,養成不好的習慣。

而理論和知識取向的學習科目,很多時候我會認為「理解了就會容易記憶」,所以確實是要花費時間和琢磨講解方式去幫助學生理解原理和技巧,之後再加入應用和評量。

而如果您預計的教學對象為小朋友,小朋友通常相比坐著聽課,大部分會對課堂中實作更有參與感。

如果想提高小朋友對課程滿意度,可以增加實作時間的配比XDD(但請記得需要盡量避免長時間無意義的實作環節,可改成任務與團隊合作導向)

*結語:

希望今天向大家分享的這些,能夠解答大家一些對於備課方面的疑惑。

如果大家自己在備課或課堂教學時,有些自己的心得,也歡迎大家在底下留言交流喔!感謝大家,我們一起進步!

祝大家教學順順利利~!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囉,我們下次見~掰掰~

謝謝您閱讀到這裡,若是本篇文章對您有幫助,歡迎您分享給其他好友,或是點閱其他本站更多文章↓↓

初寫板書會遇到的一些問題指引:教育系板書新手入門指南(上) 版面配置、粉筆使用與時間掌控【小教記事】編號20

【小教記事】編號16_一份考卷的誕生:命題、審題和修正考題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小教記事】編號11_學校為什麼要考試?去上學就非得要考試嗎?

可能是各領域最快速基本通用的備課內容方法指南(上)【小教記事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410211 的頭像
    410211

    小葉白筆不是筆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