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教師檢定/測驗與評量]智力的5種理論主張簡介:雙因論、群因論、結構論、三元論、多元論
如題,在教師檢定、測驗與評量的範圍內容當中,關於「智力理論」的主張共粗分為5種,本文為簡略的重點整理,建議可以輔助教育百科或維基百科來查看對照,閱讀更清楚!
*圖中書籍購買連結:教育測驗與學習評量
一、雙因論 / 二因論
此一理論係英國心理學家斯皮曼(C.E. Spearman)在一九二七年,根據因素分析法研究多種智力測驗間相互關聯性所提出來的。
二因論之觀點認為智力的構成包合兩個因素:一個是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簡稱G因素),另一個是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簡稱S因素)。
*完整資料來源:二因論 - 教育百科
二、群因論
「群因論」是採心理計量法(psychometric approach)建立的智力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塞斯通(L.L. Thurstone)於一九三八年提出。
塞氏根據因素分析的結果得出七種主要智力因素,並將之命名為基本心理能力(primary mental ability, PMA),分別為:
1.語文理解(verbal comprehension, 簡稱V):屬閱讀時了解觀念與字義的能力。
2.語詞流暢(word fluency, 簡稱W):指在解字謎或文字押韻時能快速想出語詞的能力。
3.數字運算(number, 簡稱N):屬運用數字及迅速正確計算的能力。
4.空間關係(space, 簡稱S):指同樣的圖形改變方向時,空間關係判斷及方位辨識的能力。
5.聯想記憶(associative memory, 簡稱M):屬兩件事相聯結的機械式記憶能力。
6.知覺速度(perceptual speed, 簡稱P):指在視覺上能迅速辨別兩圖形間的相似性及相異處的能力。
7.一般推理(general reasoning, 簡稱R):指從有限的狀況或某些資料中歸納出原則的能力。
*完整資料來源:群因論 - 教育百科
三、結構論
「智力結構論」有時簡稱SOI論,是美國心理學家基爾福(Joy P. Guilford)於一九五九年所創。
該理論將智力視為複雜思維活動的表現,而且在思維的整體心理活動歷程中,包括三種不同事件:
(1)引起思維的材料,決定思維內容(content);
(2)進行思維心理活動,決定思維運作(operation);
(3)整理思維的結果,獲得思維產物(product)。
*完整資料來源:結構論 - 教育百科
四、三元論
智力三元論是司騰柏格(R.J. Sternberg)所提出的訊息處理模式取向的智力理論。
智力三元論包含三個次理論,即:
成分論(componential subtheory)、
經驗論(experiental subtheory)及
情境論(contextual subtheory)。
*完整資料來源:三元論 - 教育百科
五、多元論
多元智能理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簡稱MI)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霍華德·加德納(Prof. Howard Gardner) 於1983年所提出的教育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是現代教育界中最常採用的理論之一,其應用層面及範圍亦非常廣泛。
按照加德納的理論,「多元智能」應包含以下八個情態範疇(modality):
1.語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
2.空間智能(Visual/Spatial)
3.邏輯數理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4.肢體動覺智能(Bodily/Kinesthetic)
5.音樂智能(Musical/Rhythmic)
6.人際關係智能(Inter-personal/Social)
7.自省智能 (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
8.自然辨識智能(Naturalist,加德納在1999年補充)
*完整資料來源:多元智能理論 - 維基百科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囉,謝謝您閱讀到這裡~
若是本篇文章對您有幫助,歡迎您分享給其他好友,或是點閱其他本站更多文章↓↓
(祝大家教師檢定或其他測驗順利喔!)
[教學原理]教學設計模式中的ADDIE模式是什麼?(能吃嗎(?))
教育理論基本觀念精簡大補帖!《圖解教學原理與設計》閱讀使用推薦小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