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寫過《活出意義來》這本書的閱讀心得/筆記

參透「為何」,才能迎接「任何」。/《活出意義來》閱讀心得筆記

​​活出意義來_弗蘭克_taaze.jpg

作者弗蘭克是一位精神官能及精神分析學教授,他因為是猶太人,二次大戰時被關在集中營後,最終存活。存活後他將集中營裡的經驗寫成書,創作「意義治療法」,主張人道精神,開創心理學的新里程碑。

書中提到,在集中營活下去的夥伴,心靈上都有一個目標作為寄託,那是他們在試圖說服自己的生命其實有意義,說服自己即使生活環境很艱苦,還是有活下去的意義和目的。

我覺得這就很像是現在我們在2021年因為肺炎疫情而封城/限制出門,大家在家裡只能以許願"疫情過後,我要去實現....(願望)"來為自己找到可以繼續活下去的動力,以及滿足自己對未來美好的想像。只有盼著那個願望,我們才找到活下去的原因與意義。

按照這樣的心理狀態推測,或許我們就能對度過疫情之後的報復性旅遊、購物行為有更多的諒解,因為說不定,"疫情之後我要去旅遊大玩特玩"、"如果活到疫情之後,我要買衣服買到爽,再次體會瞎拚的樂趣"就是他們在疫情期間,讓他們乖乖待在家、一定要繼續活下去的動力。

我覺得大家不妨也找一些合理的願望放在心底,好讓自己可以內心堅定的度過這次疫情,一起寫下願望清單吧~!

曾經,在集中營的這群人是更可憐的,很多人在集中營中受盡身心折磨,內心的寄託便是"想再見家鄉的妻兒一面",但最終幸運從集中營出來後,妻兒卻也已因戰亂死亡。使眾人們在集中營裡心中堅守的動力與信仰瞬間幻滅,換來的怨天怨地、內心崩塌、無人相伴的淒涼晚年...

如果這次疫情所間接塑造出的人們心理狀態,確實能用集中營來參考比喻的話,那其實書中還寫了下一步,疫情過去後(從集中營放出來後),人們會有的下一步心理狀態,也就是我覺得不容忽視、非常可怕的──報復社會心態。

《活出意義來》一書中說到,

獲釋後人們心中的憤恨有時也來自回到故里後的物是人非。在集中營裡他們一直懷抱著“外面未來會更好”的心態,因此放出來後就大失所望。因而對世間萬物有了更多的憤恨(認為是因為這個世界太破爛,才會無端害大家受這種迫害...),有想做出一些報復社會的舉動念頭。(例如,只是路過陌生人的農田,就踐踏陌生人的農田。)
 
作者說──沒有人有權做壞事,即使是受盡欺凌的人亦然。(p.116)但剛開始獲釋的俘虜們不會明白這個道理,大有默默報復社會的心態,作者只好苦口婆心的勸說。
 
*結語:
希望大家都能在疫情之下尋找到自己生命的方向,其實我在這次經歷疫情中的生活,心態上改變最大的是,知道其實順應生命中的安排,也是一種內心可以獲得平靜的生活方式。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世間廣泛流傳著一種"人定勝天"、"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概念,自此以後,只要我們處於自己無法馬上獲得成效、獲得改變的狀況環境中,就會變得十分焦慮。焦慮到不行,即使我們本來就只能等待,有些事需要時間證明和發酵,但我們漸漸變得焦躁而不願意等待。
 
現在我們還能安穩的待在家焦慮,其實已經是一種幸運,不如某部分偶爾順應一下這樣生命中的安排,守好現在,我相信我們會有未來。生命中不常有永遠的繁華,也不常有永遠的低潮,各種生命階段會交替出現,當交替出現時,不如就試著暫時順應它。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囉,我們下次見~掰掰~~
 
謝謝您閱讀到這裡,若是本篇文章對您有幫助,歡迎您分享給其他好友,或是點閱其他本站更多文章↓↓
 
 
**歡迎您透過下列網址前往TAAZE讀冊平台購買此書**
**這將會幫助我獲得該書售價1%至2%的分潤**
**感謝您閱讀到這裡**祝福您有美好的一天**謝謝您😆**
網址點這→《活出意義來》
arrow
arrow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