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教育行政]第三章:自然系統模式(教育行政理論與模式)

第三章 自然系統模式
• 第一節 自然與理性系統模式之比較
• 第二節 自然系統模式之代表理論
• 第三節 社會系統理論
• 第四節 社會系統理論的文化層面

教育行政理論與模式_taaze.png

第一節:自然與理性系統模式之比較
*自然與理性系統模式之比較
理性系統模式與自然系統模式在假設上之不同:
1.職位分類分層的看法
2.權力結構
3.工作哲學
4.溝通管道
5.工作動機
 
從以上兩者假設之不同,多少可看出理性系統模式行政理論偏向正式組織之架構;而自然系統模式行政理論則兼顧非正式團體的運作。
 
第二節:自然系統模式之代表理論
一、人際關係理論(human relations theory)
人際關係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為:
Dickson, Mayo, and Roethlisberger,三人也是「霍桑研究」的主導者。
 
所謂「霍桑效果」(Hawthorne effect),也就是員工深覺被重視而激發其生產力,非是照明改善的緣故。
 
Mayo(1933)創「社會平衡說」(social equilibrium),對非正式團體進行研究。
 
人際關係理論的最大特點,乃在由社會與心理的角度來分析個人之組織行為。
 
二、合作系統理論(cooperative system theory)
Barnard(1938)所出版的《行政人員的功用》(The Functions of Executive),其主要的主張如下:
1.組織是由互動的成員所形成。
2.為使團體正式與非正式組織達到協調,「溝通」就成為極重要的工作。
3.促使員工工作動機的因素除金錢與物質外,尚有心理的滿足感;此包括受到尊重、下情上達、有自我實現的機會等。
 
Barnard的學說:
主要即在強調組織功能與個人滿意度的互相配合。
 
主張唯有效能與效率皆達到時,團體才能保持長期的進步。
 
三、社會系統模式(social system model)
學者Tallcott Parsons是行政學中功能論(functionalism)的代表人物之一。
Parsons的理論承續功能論的觀點,強調組織的結構與其功能有決定性的關係。如其主張任何一個社會系統,均必須具備以下四種功能(參見表3.1)。
 
Parsons的學說:
優點:乃在對於社會系統之性質與運作,提出一套較完整的看法(僅利用為數有限的抽象理念),在檢視社會系統之功能與結構之關係上頗有貢獻。
 
缺點:因其野心太大,變得極為複雜而聱牙難懂,以之做實證研究極為困難。表面上,其理論極為耀眼,但社會系統之特性絕非以其功能即能一筆帶過的。
 
平心而論:Parsons以其一生研究社會系統之特性與運作,其研究之功還是不容忽視的。
 
在觀察商業與一般組織的運作後,Leavitt(1964)提出社會科技系統理論,將社會系統分為四個子系統(subsystem),包括任務(task)、結構(structure)、科技(technology)與人員(people)。其認為一個組織所以會存在,目的乃在完成特定任務。
 
Leavitt理論與其他類似之社會系統理論最大不同點,乃在其對於科技因素的強調。
 
五、各理論在教育行政領域之應用
在戰後的作品中,Yauch(1949)的《Improving Human Relations in School Administration》與 Griffith(1956)的《Human Relations in School Administration》兩書最為出名。
 
Griffith的書強調教育行政不僅是行動(action),更須加以研究(study)。
 
Griffith的主張,使教育行政領域正式走入「理論運動」(Theory Movement)時期。
 
教育行政領域,對於自然系統模式應用最為完整,應推Getzels and Guba(1957)所發展出的模式。
 
第三節:社會系統理論
一、社會系統的定義與要素
 
Parsons(1951)定義為:
「一群具有生理或環境特質的個人,其在團體中活動的動機乃在獲得最高的滿足。這群人彼此互相影響,而其間扮演角色的分配,則由所
處環境的文化與社會結構來界定。」
 
Carr(1955)定義:
「一群個人與其所處的具有地域特性的機構組織,在此社會系統中,其功能是相互依賴的。」
 
Loomis認為不論大小或性質之差異,每一個社會系統均應具有以下之要素:
1.目標(objective)
2.信仰(belief)
3.感覺(sentiment)
4.規範(norms)
5.身分與角色(status and role)
6.等級(rank)
7.權力(power)
8.制裁(sanction)
9.設備(facility)
 
除了以上九個社會系統基本要素外,Loomis並對其運作加以檢視,發現以下五個要素是維持社會系統運作的必要手段,包括:
1.溝通(communication)
2.社會控制(social control)
3.疆界之維持(boundary maintenance)
4.系統間之串聯(systemic linkage)
5.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
 
由於社會系統的複雜與多樣性,個人的行為必須視情形來調適。Parsons(1951)認為,個人在行為的取捨上會遭遇到四個難題:
1.情感中立或抒放
2.自我或團體中心
3.宇宙或特別主義
4.分化或專精主義

**本文參考資料:教育行政理論與模式(第4版)。秦夢群。五南。2019**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囉,我們下次見~掰掰~
 
謝謝您閱讀到這裡,若是本篇文章對您有幫助,歡迎您分享給其他好友,或是點閱其他本站更多文章↓↓
 
(也歡迎您動動手指點選我部落格內的廣告,幫助我每日增加NT$3-5元的廣告分潤收入喔^_^謝謝每一位讀者~(鞠躬))
 
 
 
arrow
arrow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