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對"青少年次文化"的一些個人淺見及閱讀心得[教育社會學小記06]
本文緣起為閱讀心得(教育社會學作業/心得分享),
閱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64344
抖音模仿浪潮可視為青少年次文化,成人社會不宜過度貶抑「無腦」
重新回想起自己的國高中時期,我想非常幸運地是我幾乎沒有過因為要「滿足自我認同的心理需求」而去形成有別於成人社會的生活方式與內涵,以及處於「不想要只依循傳統價值成長,而表現出一些對成人社會價值的反向行為,以此凸顯自己的獨立形象」或是「渴望成人的認可,但因為對傳統價值的反向行為難以受到成人的肯定,所以很自然會轉為尋求同儕的認可而成群結黨」的情形發生。
或許是因為我過去一直神奇地生活在「不管妳如何,都會獲得成人認同」以及「身邊的同儕不會因為妳跟她一樣才會接納妳,會接受並包容妳的特別和不一樣」的環境。
也或許是因為從小我身處的環境,沒有太多的主流文化去壓制我們的自由(也就導致了我本身對主流文化的感受很模糊,甚至覺得沒有所謂的主流文化,而是各人有各人的文化,不管那種文化或生活方式,在大眾眼中有多麼的冷門),所以最初我對於文章當中所說的「次文化」體驗感覺不是很敏銳。
這導致我剛開始沒有意識到自己國高中時期有參與到並身處於青少年次文化當中。但後來我意識到,似乎只要是有別於「一般大人日常生活方式」的生活方式,或許就可以算是次文化的一種。
我在網路上查詢到的正面次文化包含「強健體魄的健身文化」、「犧牲小我的服務文化」、「動腦探索的研究團體」和「孜孜矻矻的勤學態度」,這些我都曾參與其中。
我想說的是,如果以上這些都是次級文化,那我覺得,這些許多也都是我認為身為一個人個性當中能具備的良好品質與可以選擇的生活方式,如果這些真的是次級文化,那所謂「一般大人日常生活方式」真的是悲哀的……
關於其他有被公認的次級文化(比如文中的抖音),我想我永遠不會去評價它們「奇怪」或是「無腦」(同時我也覺得只要人的興趣是屬於某種正當娛樂,興趣也就沒有高級低級或好壞)。
我知道次級文化的稱呼可能沒有貶意,但在我的心中會比較覺得文化都是文化,會希望承認每一種文化特色都是種普遍存在的文化及價值,而非因為它們跟大部分成人或自己不一樣,就說它們不是主流文化。
(個人想法而已,可以聽聽就好,可以不接受,總之在我眼中是這樣,嘆)
我想我們喜歡某一樣東西,可能也會永遠喜歡,不一定是過了某個年齡就不喜歡,或是不該喜歡。
例如我從國高中開始就喜歡看台語演出的布袋戲和英語演出的音樂劇,感覺同時喜歡這兩者也不一定就是衝突或矛盾,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我大概還會繼續喜歡這些,到我年齡很老的時候。
當然,閱讀和寫作也是。但或許對一個「一般大人日常生活方式」而言,是有點奢望了。
我想,若是我們在成長為大人之後,都還能試圖保有自己的特別,我相信,我們就不會容易將他人的特別和興趣,去視為「奇怪」或是「無腦」了。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囉,我們下次見~掰掰~
謝謝您閱讀到這裡,若是本篇文章對您有幫助,歡迎您分享給其他好友,或是點閱其他本站更多文章↓↓
學習「教育學」,是將這個世界上各種問題和黑暗面,在課堂上直接血淋淋的攤開給你/妳看【小教記事】編號3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