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教師檢定/學校行政]「管理理論」發展的4個時期:傳統理論時期、行為科學時期、系統理論時期、當代管理理論時期

如題,在教師檢定、學校行政的範圍內容當中,「管理理論」的發展目前共粗分為4種時期,本文為簡略的重點整理,建議可以輔助教育百科或維基百科來查看對照,閱讀更清楚!

圖解學校行政_taaze_教師檢定書準備.png

**圖中書籍點購連結:《圖解學校行政》

壹、傳統理論時期(1900-1930年代)

工業革命後興起,成為一種專業的學問,主要三大學派。

一、科學管理學派

泰勒被認為是科學管理創始者。

在監工期間仔細觀察工人的工作方法,認為妥善安排工人的日常工作是提高生產力的關鍵,於是從事「時間和動作研究」,確定一個能力最強的工人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最高工作量。

於1911年出版《科學管理的原則》,提出四個原則來探討組織資源的有效運用:

1.科學化工作分析

2.人員選用

3.管理合作

4.功能性視導

科學管理具有科學、協調、合作、效率等多種特性,但因過於重視工人實際工作成果,把人視為生產過程中機器的附件,忽略人性的尊嚴,此為人所批評。

二、行政管理學派

泰勒重視基層人員的工作方式之改進,費堯之一類學者仍注重管理人員管理方法之講求。

費堯1916年出版《一般級工業管理》,提出特別管理工作為計畫、組織、命令、協調及控制,成為說明管理功能的第一人。

另外提出十四點管理原則:

1.分工

2.權威和責任

3.紀律

4.命令統一

5.目標統一

6.組織利益優於個人利益

7.員工報酬

8.集權化

9.層級節制

10.秩序

11.均等

12.人事安定

13.積極主動

14.團隊精神

由於費堯以靜態的組織為研究對象,忽略成員的心理因素,遭受許多批評。

三、科層體制學派

又稱官僚模式,還有「理性和理想模式」,為德國社會學家韋伯所創。

韋伯被公認是行政管理科學中最具影響力的一人。其影響力之廣涵蓋管理科學界、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各層面,故被譽為「近代社會學之父」

韋伯於1947年出版《社會與經濟組織理論》一書,說明科層體制有六項特徵:

1.工作的分配基於功能專門化

2.有嚴密規定的權威階層

3.工作人員的權利與責任均有明確的法令規定

4.工作處理的程序亦有正式的規定

5.人際之間保持非人情關係

6.人員的任用與升遷基於專業技能和工作表現

以此六項特性彼此交互運用,可以產生以下預期效果:

1.能減少人際間衝突及摩擦

2.能充分運用專門技能與知識

3.能獲的操作的準確性

4.使接受服務的人群能夠受到公平待遇

5.升遷或調職能達到客觀的標準

6.能提高行政效率。

貳、行為科學時期1930到1960年代

傳統管理方法是建立在工程師與專業管理者經驗和思想上,性質上較忽略人性的管理。

此時期有許多學者採用行為科學知識及方法,來研究管理上的問題。

一、人群關係學派

行動科學發展的先驅,其主要目的在研究工人行為與工作效果之關係。

根據實驗結果發現,工作的產量受物質工作環境影響者較少,而受心理及社會環境(人群關係)影響者較多。

證實了人在社會中的活動與行為,會影響到人員的工作滿足與組織生產力。

二、動態平衡理論學派

巴納德認為,人之所以貢獻其心力於組織,主要原因是該組織給予他最大滿足,故組織的生存與發展,有賴於確保成員的貢獻與滿足之平衡。

亦提出「權威接受理論」,認為主管權威是建立在部屬對上級之心悅誠服的接受態度。

三、行政決策理論學派

強調決策是組織的要素。

賽蒙被稱為是「行政決定理論的集大成者」,曾獲頒諾貝爾經濟紀念獎,在當代美國行政學者中有非常突出的地位。

四、XY理論

X理論認為人的天性是好逸惡勞,逃避工作缺乏進取心,主張「控制管理」。

Y理論認為人們對自身目標有追求且有自我控制能力,應採用民主式管理。

參、系統理論時期(1960年到1980年代)

1960年代前後,一些學者開始以系統觀念、權變理論來研究組織與管理的各種問題,試圖建立一套適用於各種組織的理論架構,補強傳統時期和行為時期的不足。

一、系統管理理論

學校就是一個系統,學校的成功與否有賴於各個子系統的相互配合。

1.封閉式系統

2.開放式系統

二、權變理論

權變理論注重相關的環境與合適的管理概念及技術之間的關係,以有效達成目標。

權變理論的學者認為,組織的管理沒有所謂的萬靈丹,應視組織實際狀況與環境條件而定。

伯恩斯和史都克曾將組織分為兩類型:

1.機械式:一成不變的、追求效率缺乏彈性。

2.有機式:員工自我管理、富有彈性與創新。

肆、當代管理理論時期(1980年代後)

1980年代後,企業界越來越重視品質,加上國際化、資訊化和多元化加上知識經濟時代來臨,相關新管理理論不斷湧現。

一、全面品質管理

目的是在於運用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以改進和提升品質、提高生產力和降低成本。

1990年代後成為管理界主流,帶動企業組織再造風潮。

過去產品品質的好壞仰賴檢測,製造過程的把關卻常被忽略,導致許多瑕疵品及人力物力時間成本浪費。

此理論認為「品質是所有成員的責任」,且認為「品質是管理出來的」,若在服務或製造過程中發現有任何缺失就應立即改進,以確保最後的品質是最佳的。

包含五大內涵:

1.全員參與

2.持續改進

3.顧客導向

4.事實管理

5.預先預防

二、知識管理

在一個知識經濟的社會中,知識是一種無形的資產,為創造知識資本和知識財富,必須對知識進行有效的管理。

知識會流動,需要系統化方式和有效管理,才能產生行動力。

知識管理會涉及到知識分享、轉化、擴散和創造之過程,此為知識管理受到企業界和教育界重視原因所在。

三、學習型組織

組織學習是一個促使組織適應改革的過程,並藉由獲得新的知識、技能或行為,使組織向前邁進,進而使組織本身得以轉型。

代表人物彼得.聖吉在《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一書中提出五項修練:

1.自我超越

2.心智模式

3.共享願景

4.團隊學習

5.系統思考

為組織永續發展,一個成功的學習型組織具有以下五大特質:

1.個人的學習是持續不斷的

2.知識是共享的

3.組織文化支持學習

4.鼓勵成員批判思考並能以新觀念做適度冒險

5.所有成員對組織的貢獻都能受到重視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囉,謝謝您閱讀到這裡~

若是本篇文章對您有幫助,歡迎您分享給其他好友,或是點閱其他本站更多文章↓↓

(祝大家教師檢定或其他測驗順利喔!)

[教學原理]教學設計模式中的ADDIE模式是什麼?(能吃嗎(?))

[教學原理]淺談:教育、教導、訓練、灌輸一樣嗎?

教育理論基本觀念精簡大補帖!《圖解教學原理與設計》閱讀使用推薦小記

【小教記事】編號17_教育系學生的第一年:有哪些教育必修和教育相關活動呢?

【小教記事】編號16_一份考卷的誕生:命題、審題和修正考題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arrow
arrow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