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教育哲學》閱讀心得筆記──民國致力於教育的大家余家菊(景陶)110歲冥誕紀念_封面.jpg

**第三章〈知止〉

5.初期知止教育信仰的對象:政府、聖賢、教師。

→書中有一段話(我覺得算是)完美解釋了「為什麼學生在學習時應該聽老師的?」,我覺得甚至比國文課本上唐朝韓愈寫的〈師說〉還要有說服力😅他說服了我,身為學生應該要有虛心求教的態度🤔

*書中原文是:「教師者,先覺者也;學生者,求覺也。教師已先覺覺後覺,學生以未覺求能覺。故教師之告語,學生當篤信而力行之。夫青出於藍而更勝於藍,徒出於師而更勝於師。…。

教育之直接目標為自己教育自己,而無待乎他人之教育。但在未達之前,則他人之啟迪誘掖終為必不可少之事。接受啟迪誘掖之先決條件又為對於教師之信任。…」

*至於學生為什麼不應該隨便辱罵聖賢?

是因為學生還沒有資格。「個人之超越聖賢也,終必在了解聖賢教訓以後。故在受教育時代,仍當尊重聖賢。

而且先生又寫,我們在未來之所以能擁有比這些古代聖賢還要偉大的研究與思想,大多是因為承襲的先人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非靠短短數十載的一己之力所達到。所以,身為學生晚輩,我們更應該懂得惜福、知足和尊重,不要輕言批評、謾罵。

同時,先生也對“後人”在教育的貢獻充滿期待──「教師而有錯誤,則時代智慧之錯誤,非時代所能負其責。時代智慧誠不能絕無錯誤,惟其彌縫糾正有賴後人。今日之時代不能具有錯誤而放棄其今日之教育事業也。」

 

**第四章〈人格之發育〉

1.人類向上之成就高低,視其人格發育高低而定。

→道不同不相為謀。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精神發育之階層,使發育高者常受譏嘲因阨挫辱於發育低者,此人羣悲劇之所以不絕於書也。教育之職責,在肅清悲劇,至少亦必減少之。

2.人格發育之三階段:重利(物質我)、重名(社會我)、重義(精神我)。

→人格發育而至於精神我階段,則服膺正義,為正義而奮鬥,為正義而生存。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合於正義,名利未始不可珍惜;背於正義,則名利直同土苴,無適無莫,惟義與比。

3.國民生活之等級,視其國民重義、重名、重利者之多寡。

4.人格發育之動力,有先天的稟賦,有後天的人為。前者不論,吾人當致意於人格發育之為人,致力於「精神我」之建立。

5.向上之行,多由反省而起。向上不息,以達於人格圓滿發育之境域。

 

**第五章〈人性論〉

*荀子提倡性惡,為李斯韓非之徒所服膺,然不久即歸消沉。歐洲中古時代,性惡之說深入人心,盧梭性善說出,歐洲文明才有進步。尼采超人說興,性惡論又變形出現於歐洲。

先生的觀點比較偏向認為人天生「性善」,而會出現惡的表現,則是後天失調(?)

至於荀子的性惡論,韓非李斯的重法、重勢、重術,也因為不重視用教育來從根本上管理人民,而最終讓家學說消沉…家學說簡直間接造成當代社會與教育的雙重沉淪😅~

另外,作者認為洲在文藝復興之後,因為盧梭性善說的出現,因為人民相信教育與性善,所以文明才走向的興盛。

在我看來,作者這樣的想法,真的十分奇特又新穎呢!

 

**結語:

不可否認的,這本《教育哲學》雖然是百年前的著作,但依然讓生活在現代的我獲益良多👍進而引發許多思考

希望以上內容解讀與個人思考,也能讓各位讀者有一些新的想法🙏

喜歡我的文章的話,記得幫我文章點讚、關注我,或是閱讀本站更多文章喔~
 
其他本站更多文章↓↓
 
arrow
arrow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