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從本書的序與後記當中得知,《教育哲學》這本書並非在作者余家菊先生生前正式出版的,而是余家菊先生的公子余傳韜先生在民國九十八年,為紀念余家菊先生110歲冥誕,與基金會一同整理余家菊先生在「民國三十一年在重慶中華大學授課之講義」。

讀完本書後,應該說,很多輕輕流淌在文字中的細節都讓我十分感動,是一本很棒的書,思想棒、文字也棒👍

《教育哲學》閱讀心得筆記──民國致力於教育的大家余家菊(景陶)110歲冥誕紀念_封面.jpg

於後記中闡述──本書第一章完成於三十一年秋開始上課前,當為是年九月初,而最後一章則完成於十一月二十一日。

**本書共分為五個大章節,分別是「教育之向上性」、「思索」、「知止」、「人格之發育」以及「人性論」,以下我會簡介及引用一些我在書中看到特別印象深刻的部分,順便說說我讀完這本書之後的一些想法🤔🤔

p.s.本書是文言文,或者說因為已到民國時期,所以算是半文半白吧!我覺得我大概可以看得懂字句的90%以上,但有些讀起來還是讓我腦袋當機(畢竟我看文言文時腦袋沒有理解這麼快),希望…至少我理解的意思都是對的吧!

 

**Q:上網搜尋──余家菊(景陶)先生是誰?

余家菊_教育大辭書_字景陶_字子淵.png

圖片來源:國家教育研究所

 

**Q:上網搜尋──余傳韜先生是誰?

簡單的說,余傳韜先生是余家菊先生的公子。至於其他的相關資訊,就需要稍微說一下我是如何得到這本書的

余傳韜先生曾於西元1972至1979年間在“台灣省立嘉義農業專科學校”(也就是現今“嘉義大學”合併及升格前之前身)擔任校長,由於我在嘉義大學念過一年書,便從嘉義大學的圖書館贈閱書籍中合法取得本書。

 

**第一章〈教育之向上性〉:

1.政治之特質為強力,其方法為支配;教育之特質為愛護,其方法為感化。

先生認為,教育事業為“愛的事業”,發源於愛他之心。而政治事業則是“用強力來支配”,這兩者本質上是不同的,雖然結果是“有一點相同”。

因此我覺得先生這樣表達的意思是──身處在教育事業當中,應該注意教育是愛、是感化,而不是想著支配和強迫…

2.父母未嘗視子女為身外之物也

這裡我想放一下先生的原文:「子女成功,父母輒自衿於人前;子女失敗,父母每汗顏於獨居。」

我覺得用“汗顏”這兩個字其實很傳神,就是比用丟臉、羞愧、憤怒等等的詞都還要好~

再來先生說:「子女之情狀,誠父母榮辱之所關。但其感覺榮辱,乃出於個己與子女同體相關之心情,並非以子女為自己趨榮避辱之工具。…。父母故未嘗視子女為身外之物也。」

看到這一段敘述,第一次看到的當下,令我感到很驚豔、很感動,以作者的觀點來說,他認為「父母關心子女,是因為從未將子女從自身的個體信念裡分割出去。」

因為我還沒有當過父母,所以這種心情,真的是我現在難以體會的~

3.自文明進步,智術複雜,教育之事乃非一般為父母者之所能勝任,於是而有以教育為職業之人事出現矣,姑名之曰教師。

教師此職業之誕生乃時代進步之必然演進,教師雖然受雇並領取報酬,切勿因其營利性質而輕賤這種職業,而教師也應於教學時具“愛”之意義

4.教育之可能,實由於人類之可塑性與向上性

人類有向上之性,教育始有可能。因為我們都想變得越來越好,所以教育才開始有了無限的可能!

而人類之所以為人類(和其他動物有差別),也是因為教育、因為向上之心。

5.向上心之強弱,決定人生成功之大小

 

**第二章〈思索〉

1.思索為人生向上之表現,而向上強者勤於思索

2.教育哲學以教育為據點,組織橫擴思索之體系,其問題繁複,意想錯綜

先生在文中寫道:「欲研究教育哲學,其首須立志。所謂立志者,即存心濟物,將國家千鈞重擔置於自身雙肩之上也。唯有大志始能有真學問。

看到這段話時,我覺得眼前就浮現著一位栩栩如生的學者影像,以前讀論語裡說:「君子任重而道遠」、「士不可以不弘毅」,我會覺得這兩句話太模糊、太遠大了。

但當我看到余先生寫在《教育哲學》裡的這些句話時,忽然覺得,這正是論語裡說的那些“身為知識份子的社會責任與宏願”,原來這些都是真實的!

 

**第三章〈知止〉

第三章是整本書裡最讓我一知半解的…到底什麼才是「知止」呢?我目前在網路上查到的翻譯也都有各自的理解…

「知止」在文言文中,概念出自《大學》中的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而在《教育哲學》這本書當中,我覺得先生的意思是──知止,意味著人生目標需由信念(信仰)支持,也同時意味著人要明白生活在世界上我們不是無限自由的,而是必須有“止”。

而透過“知止以修其身”的概念,教育能夠讓一個人學到合乎道義的行事準則,還有正向又不偏差的真理信念。

當一個人知道,生而為人時什麼該做,什麼又不該做,並且依循這樣的行事準則,活出(實現)自身的人生信念時,這便是「知止」。聽起來是在“學會克制”,但其實是在指如何“因為教化而守法”與真正“修其身”的觀念。

1.大學之教,首重在行,其關鍵在知止以修其身

→就行為之動源言之,是為明明德;就行為之體現言之,是為親民;就行為之合適節度言之,則為止至善。

2.知止之教為教育之首要功夫。

3.知止教育之始,信仰為行為主導。

4.知識與信仰衝突:改變信仰。

 

**今天的文章先到此結束,關於《教育哲學》本書的後兩篇「人格之發育」以及「人性論」,將會在第(2)篇《教育哲學》的閱讀筆記文章裡整理,也歡迎您繼續點閱第(2)篇~~

好書值得細細琢磨,反覆思考。

我們下一篇文章見👋掰掰~

喜歡我的文章的話,記得幫我文章點讚、關注我,或是閱讀本站更多文章喔~
 
其他本站更多文章↓↓

閱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帶給我的思考與回想──你可還記得自己還是孩子時的模樣?

[經驗分享]國高中時期參加的飢餓十二體驗活動──宣傳標語:體驗飢餓是一種榮耀

arrow
arrow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