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很薄,不到200頁,前半部講九死一生的艱苦集中營生活,不時穿插一些作者的內心體悟,後半部講的是「意義治療」。
→「『意義治療』的任務,在於協助病人找出他生命中的意義,亦即盡量使他隨著分析的過程理會到存在中隱藏的意義。」(p.123)
同時,意義治療學認為「能夠負責」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
作者弗蘭克是一位精神官能及精神分析學教授,他因為是猶太人,二次大戰時被關在集中營後,最終存活。存活後他將集中營裡的經驗寫成書,創作「意義治療法」,主張人道精神,開創心理學的新里程碑。
我最喜歡用簡單的文字講著深刻道理的書了,這本《活出意義來》也是。
*為什麼讀這本書?
→尋出生命的意義
*尋出生命的意義為何重要?
「認清一個事實: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對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對我們有何指望。我們不該繼續追問生命有何意義,而該認清自己無時無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問。」(p.100)
「正如尼采充滿智慧的名言:『參透「為何」,才能迎接「任何」』。」(p.129)
他了解自己「為何」而活,因而承受的住「任何」煎熬。(p.103)
「我要大膽地說,這世界上並沒有什麼東西能幫助人在最壞的情況中還能活下去,除非人體認到他的生命有一意義。」(p.129)
*在集中營活下去的夥伴,心靈上都有一個目標作為寄託,那是他們再試圖說服自己的生命其實有意義,說服自己即使生活環境很艱苦,自己還是有活下去的意義。
作者本身是生活中內心就比較富足的人,所以即使在艱困的環境中,也能比較好的自我調適,他最大的危機是身板比較秀氣(畢竟他之前是腦力工作者,不是勞力工作者)。但有些集中營的夥伴們即使體格可以負荷集中營裡的勞動,但在身心無法很好的自我調適。
書中講到集中營裡明確禁止「阻止他人自殺」,作者當然很擔心,因為在集中營裡連他想默默進行自殺防治工作都很困難,要為他人心理治療則更困難.....
在作者和伙伴們獲釋後(被放出集中營),他們仔細回想,發現活下來的人在集中營裡時的共通點,都是在心中有一個堅定的未來目標或寄託,迫使自己的生命有意義(還不可以自殺),當然還有幸運,終於活到最後~
例如,本來這本書就有一個初稿,在作者被抓到集中營以前,他就想要出版了。結果沒想到他被抓到集中營,所以出版計畫停止了。作者說,想到出去以後可以出版書籍,這就是他活下去的意義和目標之一,所以他在集中營裡仔細觀察周邊與思考生活,這才有了現在這本書的誕生~!
還有,在「意義療法」的實踐上,如果告訴患者他的「痛苦是有意義」的話,那患者就會瞬間覺得那不算是真正的痛苦了。雖然令患者痛苦的那件事並沒有不見,但顯然痛苦的感覺減少了~!
*沒有人有權做壞事,即使是受盡欺凌的人亦然。(P.116)
寫出這句話的作者弗蘭克,真的是理性又良善的人。
書中寫到,剛獲釋的時候,作者走在鄉間小路,他跪了很久,感嘆天主終於聽到他在牢房裡的呼喊😭慶祝自己新生命的展開。而獲釋後的俘虜夥伴們,別以為他們脫離了高壓環境就沒事了!大夥需要另一階段的心理治療~因為他們光是從壓迫者,到不再是壓迫者,就很需要適應。
獲釋後人們心中的憤恨有時也來自回到故里後的物是人非。在集中營裡他們一直懷抱著“外面未來會更好”的心態,因此放出來後就大失所望。因而對世間萬物有了更多的憤恨,有想做出一些報復社會的舉動念頭。
作者說──沒有人有權做壞事,即使是受盡欺凌的人亦然。(p.116)但剛開始獲釋的俘虜們不會明白這個道理,大有默默報復社會的心態,作者只好苦口婆心的勸說。
*集中營獲釋後的心理治療,最終跨過就能浴火重生
「在集中營中裡,我們彼此間常說,人世間恐怕沒有一種幸福,足以彌補我們所受的一切痛苦。」(p.117)而一旦真正接受這些過去確實無法彌補後,人也就在未來的人生中進入的真正“無所畏懼”的階段境界。
當你正在做對的事時,一切都很對勁。 /《這輩子,我最想做的事》閱讀心得筆記
該期待上天堂之後的生活嗎?/童言繪本《爺爺的天堂筆記本》閱讀心得筆記
要讀偉人傳記,也要讀小人物的故事。/北市大通識課[遊歷與見識]期中作業/筆記(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