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遼金元時期的教育(下)──元代教育制度

教育史_五南_taaze.jpg

*前情提要↓

[教育史]遼金元時期的教育(上)

[教育史]遼金元時期的教育(中)──元代科舉

三、元代的教育制度
元代的教育政策,對於本族〈蒙古〉為了保存原本風範,施予特殊的教育,對漢族則沿襲宋朝的教育制度。
 
(一) 元代的中央官學
元代官學體制自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已基本建立起來。元代一改前制,將國子監、國子學改隸集賢院。最高教育行政機關是集賢院。
 
元代除分齋以外,更進一步分班,以利教學。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以漢文進行教學的儒學教育機構──國子學
二是以少數民族文字進行教學的教育機構──蒙古國子學、回回國子學
三是專業技術教育機構,如:司天監、太醫院等政府專職機構下屬的專業學校。
 
1.蒙古國子學:設於元世祖時代,學生名額150人,其中蒙古人70人,色目人20人,漢人20人;明顯得教育機會種族不均等。學生性質方面,生徒分正額與陪堂兩種,正額多屬貴族子弟,陪堂多屬庶人子弟,將《通鑑節要》翻為蒙古語,並令好學者兼習算術。
 
 2.回回國子學:學生名額定為50人,入學資格以公卿大夫及庶民子弟為限。  
 
3.國子學:入學資格,限宿衛大臣子弟,上品以上朝官子孫之俊秀者,蒙古、色目、漢人皆可入學。學習教材先按孝經、小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次及詩、書、禮記、周禮、春秋、易。修業方式係按程度分上中下三級,一季之終即測驗所習,及格者依次遞升,漢人若三年不能通經,則勒令退學。
 
(二)元代的地方官學
中統二年(1261年),設置諸路提舉學校官,後建立儒學提舉司的地方學校管理機構,儒學提舉司—掌管地方教育事務、儒學大小事務,直接對朝廷負責,這種地方教育行政體制延續到明清兩代。元代各路、府、州、縣均設儒學,一度還要求附設小學。
 
元代地方官學除儒學外還有蒙古字學、醫學和陰陽學,分別與中央的蒙古國子學、醫學和天文學對應。這樣就使各類學校都是中央和地方配套,在中國古代還沒有其他朝代能完全做到。
 
1.儒學:地方儒學經費仿宋制,主要來自學田;教育內容,主要是以《五經》及《四書》為主,注疏以朱熹為本。
 
2.蒙古字學:招收對象是:諸路官府子弟、民兼子地願充生徒者;學習內容是蒙文本《通鑑節要》。
 
3.社學:同一村內50家為一社,每一社必須要有一位社長〈社長必須高年曉農事者〉,每一社立一間學校,選擇知道經書的人為社學師,農隙使子弟入學,這種學校的目的在於教以人倫大義。
 
4.陰陽學:江南、山西、河北之地通曉陰陽之人為對象,由各路官司選荐,每路設教授;每路、府、州均設一員,學生若精通術數者每年考驗,真有特別的能力就直接送到司天台;中央負責管轄陰陽學的是太史院。
 
5.醫學:每年學生若的測驗結果,將會送到太醫院審核,經太醫院審核後,測驗學生結果呈報給提舉司。 
 
→社學
元代還創立了一種基層教育設施——社學。每50家左右編為一社,每社立一學,擇通曉經書者為學師,農閒時學習文化知識,但社學更主要的任務還是進行倫理道德的教化和配合政策法令的宣傳,實際上是基層政教合一的一種組織形式。元代地方學校十分發達,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統計,共計有24400多所。
 
社學制度始於元,盛於明而衰於清。世組元二十三年班大司農所奏社規十五條,其中有規定農隙時另弟子入學讀《孝經》、《小學》、《大學》、《論語》、《孟子》,雖當時無社學之名確有社學之實,不過此時不能算完全為民辦,而夾雜公辦成份。
 
(三)元代的書院
元統一後,南宋儒者多不願仕元朝,退而建立書院,自動講學,因此元朝的書院制度仍發達。但元朝為了節制書院,乃由政府派山長以主持書院,目的使書院趨官學化,並控制書院講學的思想。元代主要表現在書院教育與啟蒙教育兩方面。亂世官學未興,書院補其不足,象徵私學教育進入學校化、組織化、制度化的階段,不再是鬆散的私人講學形式。元代對書院的政策,基本上是配合漢化的文教政策而來,不僅積極創辦,鼓勵發展更加強控制,但此一過程也可以說是私立書院的「官學化」與「合法化」了。南宋主要講求道學,如程朱理學、陸子心學,延續至元代。
 
官學化是元代書院的一大特點,宋代書院已多有官方支持、資助,但官方畢竟還不好意思公然抓權。到了元代,則索性將書院山長列為各地儒學提舉司下屬官員的編制,學生和地方官學學生一樣,通過考核也可以有作官的前途。書院就完全被納入官方教育體制。
 
但元代書院仍與官學不同:書院畢竟是由民間出資捐建的學校,官方予以認可,並委任山長。因而,元代書院並沒有國家統一的編制或生員的名額,也不必像一般地方官學那樣每個行政單位僅有一所。
 
元代書院官學化的政策,在數量及普及範圍的方面大大促進了書院教育事業的發展,但另一方面,也使書院喪失了自身原有的自由講學、注重學術、開放辦學等傳統優勢,與官學的教學大體差不多。
 
(四)私學
元代政策歧視漢人,不僅中央政策對官學不在意,私學也因政治影響而不發達。元時,長江以南之地出現家塾或是義塾,以教導族人或是里人為主,此外,部分義塾更發展為書院。元統一天下後令江南諸路學及縣學內設小學,可以推測為政府將資金投資於縣學,將啟蒙留給民間承擔。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囉,我們下次見~掰掰~~
謝謝您閱讀到這裡,若是本篇文章對您有幫助,歡迎您分享給其他好友,或是點閱其他本站更多文章↓↓
 
(也歡迎您動動手指點選我部落格內的廣告,幫助我每日增加NT$3-5元的廣告分潤收入喔^_^謝謝每一位讀者~(鞠躬))
 
 
 
arrow
arrow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