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社會學概論]心得筆記:有關台灣生育率現況/詹姆斯‧巴傑爾事件/疫情之下的寵物市場風潮/教育上的疏離化和社會階級固化

**以下為本學期[社會學概論]心得筆記的一些紀錄/個人看法**

1.有關台灣生育率現況

聽完同學的分享,使我更理解台灣有關生育率的現況。

前陣子我剛巧與家母討論到,由於社會上大部分不會嚴厲指責選擇不生小孩的人,但是卻會嚴厲指責選擇生了孩子之後又不管不顧,或是沒有教育好孩子,導致孩子有偏差行為而影響到他人者。我覺得這些社會觀感或許也是一些人在經過考慮後,決定不生小孩的原因。
 
從我聽到新一代年輕人大部分都有開始思考和做出是否要生小孩的選擇權時,其實我是非常開心的。一是因為社會普遍接受了我們開始有選擇權,二是我們開始思考到底為什麼、要不要生小孩?
 
不過,我常聽到大家在考慮生小孩是,最先說到的都是錢(經濟)的問題,對於養孩子來說,錢是否才是最大的考量?是否也需要考慮其他時間、情感、將父母職責外包之類的社會現象,我覺得這是大家新的需要去仔細思考的議題。
 
2.有關詹姆斯‧巴傑爾事件
 
由於詹姆斯.巴傑爾事件真的太有名,我依稀記得當天在課堂上,並不是我第一次看到此事件的相關資訊。
 
不管是第幾次看到這個事件,我的第一個念頭都是──犯罪動機是什麼?答案是沒有動機,又或者說,動機很簡單,因為好玩。然後我確實體會到了,有人做事情確實是沒有動機的,有沒有為他人著想之心的。
 
再來我想到的是──如何防範這樣的事情、避免這樣的事情再發生?這個事件帶給我們人類社會的反思、進步與反響是什麼?
 
我們能做好預防與治療嗎?知道了人性本惡或本善又怎麼樣?引起社會重視了又怎樣?後續的效應、後續的教育,還有此次事件議題的探討與防範,我覺得至今我們還是做的不夠好。(我後續又自行在網路上查到了事件後續,坑坑巴巴)
 
這讓我想起幾年前台灣的鄭傑事件,當時看到一篇時事評論說,這件事是台灣人的共業。下方看到一些評論說「共業是迷信。」和「鄭傑會殺人,干我屁事?」事實上我發現這篇文章的作者也只是說,希望大家那怕對教育、對孩子、對社會上的更多議題都有同理心和關心,或許都能在這件事發生以前盡一份心力去達到預防。
 
希望大家並不是只有將事件焦點和情緒放在「怎麼會這樣?」和「太可惡了!」,而是我們從這些駭人恐怖的事件當中,可以提供那些幫助,可以為社會帶來哪些反思與改進的養分。
 
3.疫情之下的寵物市場風潮
長大以後我逐漸理解一部分人想要養寵物的心理需求有哪些,並也學會給予尊重。
 
特別是聽了同學的報告解說以後,在疫情環境下更為理解了──由於因為疫情將人與人的距離強迫隔開的緣故,每個人都多少因為環境因素而「被迫內向」。由於沒有選擇權,這對許多人的心裡都不會造成偏正向的影響。
 
我常聽到有人說「這一生最令人無法忍受的是孤獨」,也就是我們通常需要人陪伴和理解。但以我的個性,以前我是很難理解這段話的。
 
因為相較之下,我認為自己可以忍受孤獨(我常做著孤獨的事,或是孤獨的做事),也能忍受沒有人徹底的理解我(不理解就不理解,何必強求),但我無法忍受我這一生所做的事情是沒有意義的,我無法忍受我生活中的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沒有意義的。
 
但當然我也沒有這麼脆弱,只要他人否定我的意義我就會受不了,重點是必須要我自己覺得自己沒有意義,那才是足以折磨死我的力量。
 
所以當我理解「陪伴」對我身邊人的重要性時,我耗費了好多的時間、思考與心力,還好我最終算是理解了。
 
至於要選擇養人小孩還是養毛小孩,由於養人小孩的主要目的對我而言不是陪伴,最大的困難也不是經濟(但當然需要考量),所以單單從陪伴功能和經濟考量來看,我還是會選擇養人小孩(養人小孩,未來還會有一些我比較看重的事情可能發生)。
 
這人有個人的想法與志向,希望大家都能尊重彼此並邁向自己理想的人生與社會互動模式。
 
4.教育上的疏離化和社會階級固化
其實我覺得身為教育相關科系的學生,我們本身就算是超級幸運。
 
因為一旦能夠稍微了解教育的本質以及過去及現行主流價值觀對教育功能的看法的話,就能有助於統合自身過去的經歷和價值觀,甚至對自己未來有更多的想法理解與打算(減少教育及社會制度當中疏離化對自身造成的傷害)。
 
只因為能夠理解教育及教育運作的模式,就能知道一些社會在思想及期望上的運作本質。
 
就比如說義務教育最剛開始不是因為要縮小貧富差距而誕生的,而是想培養一群對國家社會成長有貢獻、聽話可用的勞工,而且現階段選才制度還是比較有利於中產階級的家庭。
 
但是如果我們懂得一點教育,也懂得善用它,甚至成為老師或是更有影響力的人,就可以對藉由教育實現縮短貧富差距少一點想像,多一點實際作為。
 
縮短貧富差距和突破階級這件事,我覺得除了天時地利人和,有時候也不只是靠一兩代人努力就會有的事。如果一代人不行,就兩代、三代、五代、十代人,一個家族、一個世代、一個社會國家的昌盛,從來也不是靠一個人的努力換來的。
 
若是能有這樣的認知,便也不會容易悲觀和妄自菲薄。(我也覺得,如果我們想走出自己的階級,那就不能複製自己身邊父母或長輩過去的經驗,因為我們活在不同年代、不同環境,要突破的也是不同的階級,必然需要去找新的環境、新的方式……)
 
來到教育系以後,我才聽見有同學們跟我分享她們「如何看待學習?」和「如何看待學校?」的真心話,以前我因為喜歡新奇的知識,在學校是「為學而學」(是因為想學習,所以學習)
 
所以日子是過的非常開心的,但我後來知道一些同學真的因為學校過去的各方面教學方式不當而產生的負面影響與身心桎梏時,我是感到很難過的。
 
若是未來我能直接在教育現場為我遇到的孩子們的人生際遇與快樂多一份心力,我想我也會很高興的。不管我們是老師還是學生,我覺得我們都需要自己去實現和尋找有關自己心中的教育新功能。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囉,謝謝您閱讀到這裡~
若是本篇文章對您有幫助,歡迎您分享給其他好友,或是點閱其他本站更多文章↓↓
 
 
arrow
arrow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