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28部SDGs主題紀錄片心得推薦一次看:睜大雙眼,勇敢探尋這世界每個角落可能的真實樣貌!

*計畫前情提要: 〈繪本、博物館、紀錄片與行動〉計畫一切的起點:111年臺北市立大學學生自主永續SDGs實務學習企劃

哈囉大家好~~今天這篇文章是想和大家分享我在111年計畫中撰寫的「28部SDGs主題紀錄片心得推薦一次看」(總列表)!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很喜歡看紀錄片(反而比較少機會去看電影),雖然有些紀錄片當中的內容令人心碎而震驚,但我還是覺得,在我年紀還小沒辦法走到世界各地的時候,看紀錄片是能夠幫助我去更跟世界每個角落真實樣貌接軌的方法。

當時在執行撰文計畫時,這些紀錄片都是我憑自己以前的印象還有網路上推薦的知名紀錄片來做選擇和推薦的!

我平時看的紀錄片內容主題很廣很雜,而今天的列表則是依照SDGs裡的17項目標主題而歸類的~

雖然我覺得會點進這篇文章的讀者,應該都已經知道SDGs是什麼了,但在列表推薦開始之前,我還是來解釋一下SDGs是什麼好了!

**SDGs是什麼?

"SDGs"的念法叫做"S-D-Gees",英文全名"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中文名稱"2030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包含17項核心目標,其中又涵蓋了169項細項目標、230項指標,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

**Do you know all 17 SDGs?**(來自聯合國SDGs網站)

以下附上"未來城市"網站的懶人包連結→SDGs 懶人包》什麼是永續發展目標 SDGs ?17項目標一次掌握

"親子天下"網站之"SDGs 是什麼?永續發展目標17項目標及台灣實例"

和簡述17項SDGs分別是什麼樣的目標~~

SDGs第01項目標:終結貧窮→消除各地一切形式的貧窮。

SDGs第02項目標:消除飢餓→確保糧食安全,消除飢餓,促進永續農業。

SDGs第03項目標:健康與福祉→確保及促進各年齡層健康生活與福祉。

SDGs第04項目標:優質教育→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SDGs第05項目標:性別平等→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

SDGs第06項目標:淨水及衛生→確保所有人都能享有水、衛生及其永續管理。

SDGs第07項目標:可負擔的淨潔能源→確保所有的人都可取得負擔得起、可靠、永續及現代的能源。

SDGs第08項目標: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促進包容且永續的經濟成長,讓每個人都有一份好工作。

SDGs第09項目標: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建立具有韌性的基礎建設,促進包容且永續的工業,並加速創新。
減少國內及國家間的不平等。

SDGs第10項目標:減少不平等→減少國內及國家間的不平等。

SDGs第11項目標:永續城鄉→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

SDGs第12項目標:責任消費及生產→促進綠色經濟,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

SDGs第13項目標:氣候行動→完備減緩調適行動,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

SDGs第14項目標:保育海洋生態→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生態系,以確保生物多樣性並防止海洋環境劣化。

SDGs第15項目標:保育陸域生態→保育及永續利用陸域生態系,確保生物多樣性並防止土地劣化。

SDGs第16項目標:和平、正義及健全的制度→促進和平多元的社會,確保司法平等,建立具公信力且廣納民意的體系。

SDGs第17項目標:多元夥伴關係→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

*延伸閱讀17項永續發展目標(中文版細項)

*列表開始:(紀錄片總表參考)

 
 
 
 
 
 
[目標7.可負擔的淨潔能源.《探索频道:未来能源》(Powering the Future)] 、
 
[目標8.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高山上的夏爾巴人》( Sherpa)《龍虎武師》]、
 
[目標9.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超級工程》]、
 
 
[目標11.永續城鄉.《北歐半島遊記》(Scandimania)]、
 
[目標12.責任消費及生產.《無節制消費的元兇》咖非正義(Black Gold)]、
 
 
 
 
[目標16.和平、正義及健全的制度.《少年邦》(Boys State)《無辜檔案》(The Innocence Files)]、
 
[目標17.多元夥伴關係.《明天》( Demain)]
 
**分項介紹開始**
 
 

(本部紀錄片翻譯又名《去他媽的公平正義》)

羅伯特·萊許(英語:Robert Bernard Reich,1946年6月24日-),美國勞工部前部長(美國柯林頓總統在任期間第一任勞工部長)、政治家、學者、作家、時事評論員,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公共關係學教授。(部分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他在紀錄片當中以演講的形式向社會大眾和大學學生們講述美國貧富差距,是如何形成不斷擴大的無止盡循環的,使大家去意識到這是種待改善的社會問題。

仔細觀察記錄片中敘述的美國貧富差距情況,感覺地球上的任何經濟體和國家都值得參照與借鏡。

*為什麼推薦紀錄片《不平等的時代》,並覺得值得去觀賞原片?

我們都應該要知道,再普遍富裕的國家,社會中都有無助的、生活情況底層、像是被拋棄了被嫌棄了的人們等待被看見。

我們也應該要知道,資本主義是如何造成人人逐漸偏向自私逐利和無力不平等的。

試想如果你只擁有10塊錢,而他人拿走了你手上的1塊錢,相比你手中本來有10000元而被拿走一塊錢,兩者造成的生活收支平衡差距,肯定是前者影響較大的。

而資本主義、經濟蕭條、工作條件剝削對領有普通薪資的老百姓而言,就是原本已經僅有10塊錢或50塊錢,卻硬要被已經擁有10000元的人拿走1塊錢的感覺QQ

如果您也想知道拿走1塊錢會對普通老百姓的人生造成多大的影響,如果您也是社會大眾、老百姓中的一員,並且您也關心收入不平等和經濟金錢議題,那麼都歡迎您去觀看這部《不平等的時代》紀錄片原片。

*《不平等的時代》紀錄片基本資訊:

中文紀錄片名:《不平等的時代》
英文紀錄片名:Inequality for All
紀錄片時長:110分鐘
上映時間:2013年
 

2.[目標2.消除飢餓.《食物浪費的故事》(Wasted! The Story of Food Waste)]

「浪費食物是被默許的……上次我們被要求不得浪費食物,還是在二次大戰的時候。」

 

如題,紀錄片內容討論的是有關"食物浪費"的議題以及社會實驗。

採用一對居住在加拿大溫哥華的夫妻生活視角,來檢視人們日常中食物浪費的習慣和現象。

會造成"食物浪費"除了是人們惡意不珍惜食物亂扔之外,其實也與現代的超市消費選購形式有些關係,透過紀錄片,我們可以一同觀察到這些現象。

紀錄片中的夫妻到處去城市裡試圖尋找到"還可以吃但卻被丟棄的食物",結果還真的每天、不定期都找到各式各樣的。

到底他們都在垃圾同裡撿到了那些惜食呢?邀請您去觀賞《吃掉它:一個浪費食物的故事》(Just Eat It: A Food Waste Story)紀錄片。

*為什麼推薦紀錄片《吃掉它:一個浪費食物的故事》,並覺得值得去觀賞原片?

這部紀錄片老實說,相比其他紀錄片,在經驗和議題上沒有這麼的遠離我們的生活,畢竟我們人若想要正常活著就必須要每天吃食物。

並且相對的,拍攝紀錄片的方式也沒有那麼印象中的嚴肅和無趣,在議題轉場和訪問不同人對食物浪費的看法轉場時,都會播放我們生活中熟悉的流行音樂作為串場。

我相信我們就算不會主動大量浪費食物,我們每天在烹飪處理食材和食用外食時,也可能會多多少少浪費那麼一點點還可以吃的食物。

透過收看這部在形式上沒有那麼嚴肅的紀錄片,相信可以增加我們對日常生活中有關"食物浪費"行為的警覺。

*《吃掉它:一個浪費食物的故事》紀錄片基本資訊:

中文紀錄片名:《吃掉它:一個浪費食物的故事》
英文紀錄片名:Just Eat It: A Food Waste Story(加拿大)
紀錄片時長:75分鐘
上映時間:2014年
 

3.[目標2.消除飢餓.《人生劇場》(Theater of Life)]

「有人吃得太多,有人沒有食物吃。而我們能做的,是讓大家至少得以享受一兩個小時的尊嚴。」

 

經營2016「全球50家最佳餐廳」冠軍名店「Osteria Francescana」而聲名大噪的主廚瑪西默博圖拉(Masimmo Bottura),於2015年米蘭世界博覽會開設了「明日餐廳」,秉持著「食物零浪費,剩食變盛食」,進行一項飲食革命。

博圖拉率領超過60位世界知名主廚,在米蘭世博會期間蒐集15噸以上的「未食用食材」,做出超過一萬份以上的米其林美味料理,回饋當地的流浪漢、低收入戶、甚至是難民。

本片的拍攝與劇情鋪陳手法,是透過訪問幾位常常會來到「明日餐廳」作客的人們,幾盤美味的食物下肚,便與他們聊聊個人過去的際遇。

本部紀錄片不僅記錄的米蘭世界博覽會時活動的盛況,也記錄了「明日餐廳」從零到有一路上經歷的風風雨雨。

*為什麼推薦紀錄片《人生劇場/五星級明日餐廳》(Theater of Life),並覺得值得去觀賞原片?

老實說看了這部紀錄片對我的影響,便是我開始想要認真學「做菜」了。

您或許會覺得很奇怪,但若要向人好好解釋的話,大概是我看到了一頓美味的、完整的、營養的飯菜食物,是如何賦予一個(甚至是一群人)尊嚴的。「做菜」和「吃飯」顯然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解決果腹問題的行為……

並且剩食顯然是一個能夠被盡量解決,但需要很多人齊心協力才能夠有可能去被看見、被解決的社會問題。

片中參與計畫的大廚們,其實有向觀眾們解釋過自己行為的意義和定位──這不是慈善,而是因為這世界的現況是有人分到的食物太多,而有人分到的食物太少,我們只是去試圖調整這樣的平衡。

(他們認為只是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去做了自己認為「本該如此」的事情而已)

「而我們能做的,是讓大家至少得以享受一兩個小時的尊嚴。」

這是一部透過食物交朋友、透過食物挖掘世上更多不同的故事、透過食物改變世界、維護尊嚴、守護世界和平(?)的故事!

推薦大家去觀賞這部《人生劇場/五星級明日餐廳》(Theater of Life)紀錄片~~

*《人生劇場/五星級明日餐廳》紀錄片基本資訊:

中文紀錄片名:《人生劇場/五星級明日餐廳》
英文紀錄片名:Theater of Life(加拿大)
紀錄片語言:英語/義大利語
紀錄片時長:93分鐘
上映時間:2016年
 
 
 
「我們使用的最新科技醫療器材,都是安全又合適的嗎?」
 
**溫馨提醒:不建議您於吃飯時搭配此紀錄片原片畫面觀看,但這部紀錄片確實值得觀看~**
 

這部紀錄片講的是美國的醫療器材產業從審核、製造、研發過程中會產生的一些弊端和尚須改善的現況,以採訪和請每一位「受不良醫療器材影響下半人生」的人的視角和感受去紀錄、看待醫療器材的相關社會議題。

身為三類組的高中學生,我在高中的時候,就有聽過《尖端醫療的真相》這部紀錄片,但是我當時並沒有去實際觀看過。

實際看過之後,最令我映象深刻的是每一位「受不良醫療器材影響下半人生」的人感受分享,令我不自覺跟著哭嚎和感同身受,還有看到紀錄片畫面裡,每一種醫療器材裝進身體裡時的動畫示意圖時,那種我好像身體裡也跟著痛的感覺。

*為什麼推薦紀錄片《尖端醫療的真相》,並覺得值得去觀賞原片?

我記得紀錄片當中有句相當重要的觀點,相信可以瞬間將我們點醒,以及為我們找到看這部紀錄片的原因──

「人們通常會相信『能夠上市』的醫療器材產品,是經過充分人體測試的和安全的(並且也可能認為『最新的會是最好的』),然而事實上,醫療產品詐騙和不實療效宣稱,在FD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成立於1906年)成立以前,是非常非常普遍的事。」

有時候社會大眾也不一定是因為辨別不清所以被騙,也有可能是因為抱有希望,所以心甘情願試試看、被騙......

(如果您無法理解這句話,那或許我們可以試舉著例子──

如果現在有一個醫療器材,宣稱可以減緩某絕症病症惡化,或是醫治某絕症病症,身為絕症病患,或許會有很大的可能對這樣的醫療器材抱有希望,而去購買。)

看完這部紀錄片,我們會能夠明白,這樣的情況正普遍存在於世界上的某個角落,或甚至是每個角落。

只要我們活於這世界上,生活中就脫離不了醫療和保健,關注和正視這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議題,就算無法感同身受,那也是不容迴避的。

*《尖端醫療的真相》紀錄片基本資訊:

中文紀錄片名:《尖端醫療的真相》
英文紀錄片名:The Bleeding Edge
紀錄片時長:99分鐘
上映時間:2018年
 
 
5.[目標3.健康與福祉.《手術二百年》
 
先跟大家說,這是一部"不適合"在吃飯的時間看的紀錄片!!雖然我平常都是在吃飯的時候看,但是這部紀錄片並不下飯XDD

(不僅有人類的血淚史,也會有真的"血淚畫面"XDD畢竟講述的是血腥(外科)主題的紀錄片)

 

*《手術二百年》紀錄片在講什麼?

這是對岸走訪世界各地拍攝的、講述人類在外科手術方方面面紀錄片。

紀錄片中主要選擇討論的主題有「解剖學發展」、「麻醉消毒止血」、「打開腹部」、「攻入頭顱」、「打開心臟」、「移植置換」、「癌症」和「手術未來」等等。

*為什麼推薦紀錄片《手術二百年》,並覺得值得去觀賞原片?

我覺得最最難得的是,這部紀錄片是1.走訪各地實際拍攝,和2.將歷史資料配上旁白和畫面。

在豆瓣上看到的紀錄片文字簡介寫到「劇組歷時3年,前往英國、美國、德國、法國、意大利、匈牙利、土耳其、印度等國家,拍攝到重要的醫學博物館、醫院和醫療研究機構70餘家,采訪50多位國際頂級專家,以此呈現手術的發展歷程和未來展望。

在實際觀賞紀錄片的時候,我也是有感覺到紀錄片內容既多方舉證又主題聚焦的,是資料來源十分厚實、會能夠於知識和體驗上收穫滿滿的紀錄片。

如果您也對外科手術和人類醫療發展史感興趣的話,推薦您去看《手術二百年》紀錄片原片。

*《手術二百年》紀錄片基本資訊:

中文紀錄片名:《手術二百年》
紀錄片時長:8集,每集50分鐘
上映時間:2019年

 

6.[目標4.優質教育.《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 (Herr Bachmann und seine Klasse)]
 

關於討論教育的紀錄片有很多,或許是因為教育領域總是鼓勵我們產生改變和嘗試不一樣的思想或行動,以及為自己、為社會、為學生負責。

再來是因為……不管在哪一個時代,教師都是知識和思想的傳達者與輸出者。我們的表達能力極好,既有發聲的平台管道,也有社會給予的一種無形中的期望和認同。

我想了很久很久,身為教育學系的學生,我應該要帶給所有對教育領域概念較為模糊的讀者們怎麼樣的紀錄片?最後我選定了這部《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Herr Bachmann und seine Klasse)。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紀錄片在講什麼?

今天這部紀錄片《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的語言並不是英文(這對東亞文化圈的觀影者們而言,實屬特別),討論的是德國的「中學分流」教育對德國孩子未來及人生的影響,以及一群特別的孩子,還有一位內心仁慈而強大的師長。

我們一般印象中會認為,德國的技職教育體系十分務實,制度之完善享譽全球。在德國受教育的孩子們,在大約10-12歲開始(進入中學之前),就須面對依體制內的學業成績及綜合能力潛力受到分配與劃分,進入以培養不同目標導向人才的中學。

這些中學分別是「文理中學」(重視學術及理論素質培養的學校)、「實科中學」(未來可能往學術,也可能往技職方向發展之學生就讀學校)、「主體中學」(培養實作及勞動技術技能的學校)。

但……對於活生生於體制下求學的學生們來說,這樣的制度到底是讓他們"天賦自由",還是反而是框架呢?

而教育除了學生的成績和綜合能力之外,老師還可以在學校的體制內課堂中帶給每一位學生,什麼不一樣的體驗的和感受?邀請您去觀賞這部教育類別紀錄片《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紀錄片基本資訊:

中文紀錄片名:《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
英文紀錄片名:Herr Bachmann und seine Klasse (德國)
紀錄片時長:217分鐘
上映時間:2021年
 

7.[目標4.優質教育.《學習的人》(Homo.Academics)]

為了學習而瘋狂,是這世界上最瘋狂的一件事XD而且這項瘋狂的行為,到了現代幾乎全世界不分男女老少都在參與~!

*《學習的人》紀錄片在講什麼?

四位正在美國哈佛大學就讀的學生,因為好奇「什麼才算是『學習』?」以及「我們為何而『學習』?」而到世界各地、不同國家探訪學生,他們親眼看見、分析、觀察和訪問他們的學習情況,以及對「學習」的看法、「學習」在不同文化和社會環境中,分別代表著什麼。

如果您也對此感到好奇,歡迎您一起來觀看這部《學習的人》(Homo Academics)紀錄片!

*為什麼推薦紀錄片《學習的人》,並覺得值得去觀賞原片?

對南韓小朋友們來說,不好好學習就代表著會沒有朋友、會沒有好的工作機會。

對中國孩子而言,透過努力學習考到一個好的大學,可能是能夠爭取資源改善家庭環境的關鍵。

對於印度社會中低種姓家庭出生的孩子們來說,他們期望透過教育得到堂堂正正出入於社會上的機會。

對於從小受到猶太文化洗禮的孩子們,他們透過彼此不斷的分享、問答和辯論使書中論點知識內化,對他們來說,發自內心的去探尋知識的多面向與真相,特別特別的重要和有趣。

透過這部《學習的人》(Homo Academics)紀錄片,我們將能夠看見對地球各個角落的人們來說,「學習」這件事到底是多麼的「舉(地)球瘋狂」XDD

也能真真切切的看見"學習"的力量,我們在觀摩了不同人對於學習的看法之後,也能在脫離學校階段後,保有自己對"學習"的信念和想法。

我是一個如果認為一件事沒有意義,就會很難去堅定的執行該件事的人,明白"學習的意義"和"為何而學習"對我來說特別重要,看完了紀錄片,我堅定的自己有關於學習的動機、想法和方向。

期望每個人都能經由這部紀錄片去發現自己心中的"學習的意義"。

*《學習的人》紀錄片基本資訊:

中文紀錄片名:《學習的人》
英文紀錄片名:Homo Academics (紀錄片語言:南韓語)
紀錄片時長:共5集,每集約50-60分鐘。
上映時間:2013年
 
8.[目標5.性別平等.《以火書寫》(Writing With Fire)
 
「也許我們的下一代會問,我們的國家面臨轉折的時候,幾乎全社會都保持了沉默,而你們又做了什麼呢?我們《新聞浪潮》可以自豪地說,我們在持續有力的發聲,讓有職權的人負責。
 
 

印度社會當中的"達利特"(Dalit),在翻譯上一般稱為"賤民階級"。《以火書寫》紀錄片當中講述的是印度唯一一間由"達利特"女性組成的報社,開始轉型拿著智慧型手機到處報導記錄的故事。

作為印度社會當中的最底層出生,她們不管想要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充滿困難,更何況是去獲得一份"能夠為社會發生的真相報導"!而本片紀錄了這群"達利特"女性是如何克服萬難的。

我想這是為什麼紀錄片會被命名為《以火書寫》(Writing With Fire),因為我們將在紀錄片看見一群女性以手上的智慧型手機鏡頭為武器,透過網路傳播讓世界上的人們知道──

哪怕在最艱困的環境中,女性也能突破家庭和傳統的限制,為其他更更邊緣的受害群體們發聲。她們就像將自己作為某樣燃料,生命書寫、以火書寫,而星星之火,足以燎原。

*為什麼推薦紀錄片《以火書寫》,並覺得值得去觀賞原片?

「也許我們的下一代會問,我們的國家面臨轉折的時候,幾乎全社會都保持了沉默,而你們又做了什麼呢?我們《新聞浪潮》可以自豪地說,我們在持續有力的發聲,讓有職權的人負責。

這是紀錄片當中的"達利特"女記者在鏡頭前說的,這樣身為媒體人的任重道遠的自覺,使我大為震撼和熱淚盈眶。

而整部紀錄片最最讓我印象深刻而感動的是,我可以想像得到在社會當中,"達利特"女性本身從小到大的生活有多麼的艱難,但是她們並沒有選擇用這樣的艱難去博得他人的關注和同情,而是用同理的心態,去看見和接觸社會中任何一個可能和她們相比,更加更加需要幫助和被看見的群體。

這得是多麼大的勇氣、堅持和生命能夠迸發出的力量啊!

如果您也對紀錄片當中提及的社會弱勢議題、性別議題、媒體素養議題、印度種姓議題感興趣或想要多加了解,都非常非常推薦讀者們去觀看這部《以火書寫》紀錄片的完影片!

*《以火書寫》紀錄片基本資訊:

中文紀錄片名:《以火書寫》
英文紀錄片名:Writing with Fire
紀錄片時長:92分鐘
上映時間:2021年01月
 
9.[目標5.性別平等.《大法官金斯伯格》( RBG)
 
瓊安·露絲·貝德·金斯堡(英語:Joan Ruth Bader Ginsburg,1933年3月15日-2020年9月18日)(資料部分來源維基百科)

原名露絲·貝德,是美國法學家,曾獲時任總統比爾·柯林頓提名,擔任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直至其去世,她是繼珊卓拉·戴·歐康納之後最高法院第二位女性大法官,也是首位美國猶太裔女性大法官。

本部紀錄片講述了這位傳奇女性從康乃爾大學法律系時期求學、與丈夫相知相惜相遇,在女性職場尚充滿阻礙與歧視的社會大環境之下,一路不斷自我進修/相信並去實踐人間正義的故事。

*為什麼推薦紀錄片《大法官金斯伯格》,並覺得值得去觀賞原片?

她真的真的很堅強。看紀錄片的時候,我腦中不斷不斷的冒出這句話。

「再小的個體也應該被傾聽和尊重,團結一心就能成就不朽。」(金斯伯格)

同時她也很幸運,但這種幸運是越努力、越克服萬難越幸運。

而有好多關於紀錄片的話和好多心得是我無法僅用部落格文傳達的,想請大家如果對大法官金斯伯格生平或是人本身有興趣的話,可以去觀看紀錄片原片,或是網路上其實已經有很多相關的報導或訪問影片~~

「她象徵著自由派的聲音,制衡著法院中的保守派力量。不僅公開大聲疾呼女權、墮胎權、同性婚姻權,直面保守思想毫無畏懼;更是社會邊緣族群的最強悍靠山。」(文字來源)

將其選為SDG目標中「性別平等」的代表,當之無愧。而拋開她作為女性本身的身分,以"人"的角度和身分去單純評價與看見大法官金斯伯格,她也真的是一位偉大的"人"。

*《大法官金斯伯格》紀錄片基本資訊:

中文紀錄片名:《大法官金斯伯格》
英文紀錄片名:RBG
紀錄片時長:98分鐘
上映時間:2018年
 
 

「除了照片,什麼都不要拿;除了時間,什麼都不要偷;除了腳印,什麼都不要留。」

「他們要用自己的行動證明,真正的男人不尋求征服,真正的男人只尋求努力開路,即便為此交付生死。」

 

自古以來,挑戰攀登上聖母峰的人們是英雄,而還有一群無名英雄,便是協助那些登山家、挑戰極限家登頂的登山嚮導「夏爾巴人」(英文稱作"Sherpa",中文又翻譯為"雪巴人")。

這部紀錄片試以生活在尼泊爾山腳下、產業鏈上依山而活的「夏爾巴人」視角,去看見國際觀光客來到聖母峰攀登後所帶來的種種工作權益和環境衍生問題。

其中《珠峰清道夫》又特別將鏡頭篇幅主題聚焦在「攀登聖母峰後,被遺留在雪山上的垃圾和遺體最終影響到雪山水源」的問題議題。

夏爾巴人為了守護自己的聖山與家鄉水源環境的平安,決定自己組成「珠峰清道夫」小隊,於氣候惡劣多變又低溫的雪山環境上來來回回、力所能及的搬運清理聖母峰上可能會影響水源和環境那些遺體和垃圾。

在搬運遺體和垃圾的過程中,有好幾位夏爾巴人因為身心狀況和殘酷寒冷的雪山惡劣環境,甚至差一點為了"清理他人來觀光時隨手就留下的垃圾"與"搬運完整的遺體"而差點喪命,但他們卻依然堅持著,看了整部紀錄片,使我被他們的信念、生命力和毅力所深深震撼著。

這部紀錄片,紀錄的便是他們於聖母峰上為守護環境的信念,所不斷突破身心極限的英勇生死之旅!

*《珠峰清道夫》紀錄片基本資訊:

中文紀錄片名:《珠峰清道夫》
英文紀錄片名:Death Zone: Cleaning Mount Everest
紀錄片時長:99分鐘
首映時間:2016年
 
11.[目標7.可負擔的淨潔能源.《探索频道:未来能源》(Powering the Future)
 
(關於能源相關主題的大眾紀錄片,網路上能找到的真的非常非常少~~所以我當初找了很久,希望大家會喜歡這部紀錄片的內容與主題)

該紀錄片拍攝/播映於2013年,主要講述當時社會大眾和科學家們對未來能源的一些想像。

我們現在從2022年往回看,會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在這些綠色能源與看似天馬行空的能源計劃暢想中,有些倒是真的實現了~

*《探索頻道:未來能源》紀錄片基本資訊:

中文紀錄片名:《探索頻道:未來能源》(Discovery)
英文紀錄片名:Powering the Future
紀錄片時長:4集,每集約45-55分鐘
上映時間:2013年
 
12.[目標8.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高山上的夏爾巴人》( Sherpa)]
 

紀錄片以居住在聖母峰山腳下、在聖母峰登山攀登產業鏈佔有不可或缺地位地夏爾巴人的日常生活與視角作為展開,忠實呈現和訪問了夏爾巴人對於聖母峰攀登產業鏈的想法,以及他們隨著網路知識發達與時代變遷後,對於自身權益的覺醒與爭取行為。

*為什麼推薦紀錄片《高山上的夏爾巴人》,並覺得值得去觀賞原片?

每個人想要登山的最初原因都不同,有人是想要體驗征服頂峰的快感,有人想要站在高處看見不一樣的風景,有人是想要突破自我極限。

但是在登山產業下,也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就算不算是"被迫爬山"的,也算是"被迫過勞以及領著過低薪資"去爬山的。

看到紀錄片中夏爾巴人們的際遇,讓我聯想到台灣早期的煤礦工人生活,他們不得不養家、不得不在艱困和常有生命危險的環境下去工作。他們是時代的眼淚,但又可曾有人去實際關心過,他們當時和現在,再撐幾經濟奇蹟的背後,到底被迫付出和經歷了哪一些?

邀請您去觀賞這部紀錄片原片,聽見夏爾巴人視角每一個人的想法,我相信在21世紀,面對畸形和試圖漠視人權、工作安全的產業鏈,相比過去,我們會有更文明的作法、反思和行動。

*《高山上的夏爾巴人》紀錄片基本資訊:

中文紀錄片名:《高山上的夏爾巴人》
英文紀錄片名:Sherpa
紀錄片時長:85分鐘
上映時間:2015年
 
13.[目標8.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龍虎武師》]
 
關於SDGs第8項目標「就業與經濟成長」的相關紀錄片,我一直滿猶豫的要選哪一項。如果只是選那種"讓人看見某行業所受的不平等與苦難"的紀錄片,先說這種方面的知名紀錄片就是幾乎沒有,再來就是,這樣的表現方式真的太沉重、太沉重了。

我覺得,不會有人會能夠輕易的有動機去點開這樣的紀錄片的……

如此說來,帶一點娛樂和名人性質的「香港武打片」主題紀錄片《龍虎武師》就是相對很好的討論切入點。

*《龍虎武師》紀錄片在講什麼?

紀錄片當中訪問紀錄了撐起香港武打片黃金年代的一群武打演員的工作經歷和成長經歷,而紀錄片當中,光是在我這個2000年以後年代的出生者依然認識的知名武打片演員,就還有洪金寶、成龍、甄子丹等等。

另外我從紀錄片當中藉由訪談畫面認識的當時代武打演員還有例如錢嘉樂、錢小豪、元彬、元武、火星等等,當然還有當時頗為傳奇的李小龍事蹟與歷史。

透過這部記錄片,我們得以基本瞭解與窺看當時代香港武打片的產業生態與演員工作情況,通常武打演員們都是為了有力度感的名場面而真的從樓下跳下、真的被車撞、真的撞玻璃、真的頭被飛踢踢等等。

他們在少有完整安全防護的情況下,直接做很多危險動作,卻也成功為電影留下了許多打鬥狀態頗為過癮的畫面!

*為什麼推薦紀錄片《龍虎武師》,並覺得值得去觀賞原片?

整部紀錄片除了一些歷史資料畫面,都是一些每位演員的實際訪談與電影畫面示範節錄。

我相信對於從小、從年輕就有在關注武打片的讀者們來說,或是充滿回憶和觀影興致的。

而當我們以現在的眼光去審視、發現和看到當時武打演員們的職業環境時,便會意識到這些是很危險而多有不公的。

雖然現在我們也可以觀察到很多電視劇或是動作特務片的演員武打效果不行了,但是我還是想說,我好希望沒有一種藝術成就是透過犧牲他人安全和健康而去被造就的。

或許,終究是我在"武打演員的工作權益"這方面的想法過於嚴肅了吧……

而如果您單純只是想要能夠跟著見證、回憶香港黃金的武打片年代,或是對這些武打片的拍攝過程更加了解,又或是想要聽聽自己熟悉的武打演員們的採訪,那麼都很歡迎和推薦您,去觀賞這部《龍虎武師》紀錄片的原片喔!

*《龍虎武師》紀錄片基本資訊:

中文紀錄片名:《龍虎武師》
紀錄片時長:92分鐘
上映時間:2020-2021年期間
 
14.[目標9.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超級工程》]
 
先跟大家說,有關於符合SDGs第9項目標「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主題的紀錄片可以說是非常非常少,我當初兜兜轉轉在網路上搜尋了非常久,最後選才選定了《超級工程》。

看完這部紀錄片,我其實非常惋惜沒有多一點這類型主題的紀錄片,或許大家會覺得以"工程"或"工業"為主題的紀錄片會比一般紀錄片看起來更加枯燥(?)但其實在我眼裡,這根本就是實際紀錄了一場"不可能的工程任務"!

沒有這些工程師的創新、合作、克服萬難與付出努力,我們不會有安全的橋,不會有更加高聳的大廈,不會有井然有序的地鐵網絡。

明明這些大型公共建設就是存在於我們生活中,時時刻刻服務於我們的便利生活,而我們卻比較少去發現他們的功績與努力,這使我大大的打開眼界與感到羞愧……

*《超級工程》紀錄片在講什麼?

紀錄片每一集分別記錄、採訪/講述了一項對岸的公共建設過程。

主題分別是1.上海中心大廈、2.北京地鐵網路、3.珠港澳大橋、4.風能工程、5.LNG液化天然氣船。

這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主題其實是第一集的"珠港澳大橋",期間工程師們成功克服了例如像是颱風、地震等,還要兼顧到工程的完成期限與海面上船隻的固定航行路線必須要避開等等諸多考量。

雖然要在時間限制內克服許多看似不可能的建設任務,但是一旦完成後,就會大大縮短港珠澳之間的交通時間,對於港珠澳三地的經濟和觀光發展都有莫大的幫助。

所以,所以……工程師們(同時也在各界專家的幫助之下),最終完成了!

再來第二令我印象深刻的建設,便是第一代北京地鐵其實幾乎是那一代先人們完全用手繪去規劃的路線和車廂設計等等,看了非常的振奮人心與深受觸動。

*為什麼推薦紀錄片《超級工程》,並覺得值得去觀賞原片?

如果您會擔心自己看不懂紀錄片當中的很多工專有名詞或是建設狀態,我想跟您說,其實可以不用擔心,因為當我看完這部紀錄片,我只獲得了"我也參與了/見證了這項時代建設的生成"的成就感XD

而如果您是本身就有工程相關背景或是對工程相關領域有興趣的讀者們,那就更加推薦去觀賞紀錄片原片了!(我那身為電腦工程師的父親,當初可是難得的跟我一起蹲在電腦螢幕前面,將紀錄片內容看的津津有味呢XD)

如果您也對身邊的公共建設是如何從零到有、集眾人的齊心合力建造出來的,如果您也想跟著能夠見證這個世界上公共建設的歷史,那麼推薦您去觀賞《超級工程》這部紀錄片的原片喔!

*《超級工程》紀錄片基本資訊:

中文紀錄片名:《超級工程》
紀錄片時長:5集,每集50分鐘。
上映時間:2012年9月

 

15.[目標10.減少不平等.《西蒙里夫暢遊地中海》(Mediterranean with Simon Reeve)]

「環繞地中海的岸邊,有地球上幾乎最貧窮與最富有的地方。」

有一位英國BBC的節目主持人,他的節目非常特別,他代表BBC到世界各地旅遊並錄製節目,但通常每到一個新的國家或地區,他就會帶著攝影團隊去深入探究該地區特殊的文化現況與生活問題。

他的主持製作的這些節目既像是旅遊節目,又像是紀錄片。

他總是願意去以關心當地人、富有同理心和"我是外行人"的謙卑心態角度,去紀錄和看待每個地區的特殊情況,並體驗當地的生活文化,探究他覺得值得探究到讓全世界去看見的議題,訪問他覺得應該要去訪問的邊緣群體。

他堅信每到一個地方,只有入境隨俗和走入當地人家中,才可以用雙腳和眼睛去發現,這個世界的另一個角落還有些什麼?

也因為如此,我覺得或許在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比這樣的"旅遊節目"還要更有突破性和社會意義的"旅遊節目"了……

那位BBC主持人,叫做「西蒙.里夫」(Simon Reeve)。

(Paying for groceries with GOLD | Simon Reeve’s South America - BBC)

*《西蒙里夫暢遊地中海》紀錄片在講什麼?

既然紀錄片是叫做「西蒙里夫暢遊地中海」,那這個介於紀錄片性質和旅遊節目性質中間的節目,講的內容當然是「西蒙里夫暢遊地中海」啊XDD

BBC節目主持人西蒙里夫先生,我們可以從維基百科上看到,他曾經從2008年左右開始錄製他的暢遊"世界各地"旅遊節目/紀錄片至2022年間,依序錄製過"暢遊"北回歸線、印度洋、古巴、澳大利亞、加勒比海、土耳其、哥倫比亞、俄羅斯、緬甸、北美、巴爾幹半島和南美等地。

這一次到了地中海,西蒙里夫先生環遊了地中海附近的國家,仔細探究了這個地區的許多美麗與哀愁。

*為什麼推薦紀錄片《西蒙里夫暢遊地中海》,並覺得值得去觀賞原片?

(請容我分享我在豆瓣評價上看到的留言,因為這是最剛開始,我會想要去看這部紀錄片的起點)

「作為世界最偉大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地中海同時也是世界上種族差異最大、貧富分化最劇烈、戰爭與和平距離最近的區域

跟往常一樣,每到一個新的地方,西蒙都迫不及待地馬上開始挖掘起隱藏在其背後的陰暗面,但我們也不應忽略他為我們展示的善良、積極與希望。

在這裡,既有奢華到極致的富裕,也有難以維持生計的貧窮;既有腐敗滋生的溫床,也有集權垮台後的亂世;既有冒著生命危險奔向應許之地的憧憬,也有懷揣巴比倫夢卻依然無法維系生存的窘境……

我們跟隨西蒙到達了太多太多無法企及之地,也看到了太多太多地中海沿岸不同種族人民的生存現狀」(原貼文留言網址)

這是紀錄片當中,帶給我們的感觸。看紀錄片的時候,我會一邊不住感嘆著環地中海區域的海啊、岩石啊真的好美好美,但是當鏡頭一轉看向了它另外的被環境汙染、資源不均的貧窮還有政治動盪的一面,兩相對比之下,便會讓我們看見這個世界的現況真的是各有各的無賴(對,無賴……還有無奈)。

比如說,包括包括其中讓我最感到驚訝的紀錄片內容之一是,地中海附近種植的溫室蔬菜,他們在更換溫室塑膠布時,竟是沒有直接將塑膠布好好塞進垃圾桶,而是讓塑膠布隨著海風四散在高地裡,不斷造成環境汙染。

但與此同時,在觀光和人類活動日益旺盛的沙灘上,當海龜面臨著復育和生存危機的時候,卻有一群年輕人挺身而出,保護海推但以及救治因為垃圾環境汙染而受傷的海龜……

之後製作主團隊們又開車經過穿越了曾經被伊斯蘭國管理過的恐怖地帶,也親眼見證了一些自古以來彼此邊界分割不清的幾塊國家疆界,人民是如何在日常間仍然不斷發生衝突的。

而與此同時,作為觀眾的我們,卻又會一次一次的因為長鏡頭中對地中海附近的山、海洋和太陽美景盡收眼底,而產生"快要美哭"的感動。

綜上所述,如果您也願意跟著BBC主持人西蒙里夫一起到世界各地(不只是地中海地區)一遊,那麼西蒙里夫先生曾經錄製過的紀錄片/旅遊採訪節目,我都非常推薦您去觀看。

如果您想看一些深入了解不同地區文化與社會問題現況的旅遊節目,也很推薦您此片,只因片中旅遊時會遇見的美麗風光,鏡頭中確實也是一點沒少~!!

*《西蒙里夫暢遊地中海》紀錄片基本資訊:

中文紀錄片名:《西蒙里夫暢遊地中海》
英文紀錄片名:Mediterranean with Simon Reeve
紀錄片時長:4集,每集58分鐘
上映時間:2018年10月
 

16.[目標10.減少不平等.《天命之女》(Daughters Of Destiny)]、

我當初考慮了很久,不知道應該將這部紀錄片《天命之女》(Daughters Of Destiny)放在SDGs第4目標「優質教育」還是SDGs第10「消弭不平等」,因為這部紀錄片紀錄的,其實是一段「透過優質教育機會改善一個人、一個家庭,乃至一個社會不平等環境現象」的紀錄片。

我真的真的覺得這部紀錄片當中紀錄的內容很珍貴也很難得,再加上關於「教育」的紀錄片其實不算少,所以我便將《天命之女》(Daughters Of Destiny)這部紀錄片安排在SDGs第10「消弭不平等」的選片當中。

*《天命之女》紀錄片在講什麼?

印度有一間學校名叫做「香提巴旺」(Shanti Bhavan,意思是"和平之屋"),是由美國籍印度裔博士亞伯拉罕·喬治所創立的包食宿、學費全免的、能提供優質教育的學校。

學校每年從印度社會固有種姓制度中認定的"賤民"(不可接觸者,untouchable)家庭當中選擇12位男孩和12位女孩全力培養教育至大學學成。(每位家庭僅有一位教育名額)

這些"被選重的孩子"從入學開始,將肩負著"靠教育、靠學位和職業改善家庭狀況"與"回饋社會、回應「香提巴旺」學校創辦初衷要回饋社會"的責任,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他們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本片拍攝歷時8至9年,記錄了5位在「香提巴旺」中求學女孩的一路成長的過程,我們將陪伴她們走過迷茫的求學和青春期,乃至踏入社會長大成人,見證一個家族和社會的些微轉變。

但出生自"賤民"家庭的她們,在面對整個社會時,將在家庭和學校之間、貧窮和富裕之間如何自處,乃至於"不辜負"自己、家庭和學校的期望呢?

歡迎您看看這部紀錄片──《天命之女》(Daughters Of Destiny)

*為什麼推薦紀錄片《天命之女》,並覺得值得去觀賞原片?

在紀錄片當中,您會看到教育如何改變這些孩子的家鄉和人生。

或許我們在閱讀很多勵志或是傳記故事的時候,對於影片中人物的環境背景或是生涯努力都是一筆匆匆帶過,直接小演員或成大演員,就算是"完成故事中角色的成長"了。

但在這部紀錄片當中,我們見到的會是血淋淋的生活環境困境和人生抉擇。「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並不是玩笑話,也並不輕鬆。

在紀錄片當中,我們看到有的家庭中的孩子,有的有機會進入學校受教育,有的沒機會接受教育,家庭地位和人生軌跡簡直天壤之別。

有的家庭裡孩子因為姐姐可以受教育而心態不平衡,鬱鬱寡歡的度過童年,乃至痛苦一輩子。

有的人好不容易考重了心目中理想中的大學,並朝理想中的職業邁進,但卻仍然遭受身邊同學的輕視和歧視。

在現今幾乎人人都擁有教育機會的台灣,我們大概很難想像紀錄片中的一切。

(我知道歷史上過去其實也有很多"舉家族之力去成就一個天才孩子"的例子,但當我們以現在的生活環境去讀過去的故事時,其實是很容易會缺乏真實共情和想像力的,但這部紀錄片,並不會有這樣的感覺,或許這便是紀錄片的魅力吧)

而這部紀錄片中,雖然改變和努力的過程中依然充滿險阻,但我們也確實因此看見了好幾段「透過優質教育機會改善一個人、一個家庭,乃至一個社會不平等環境現象」充滿希望和未來的故事。

*《天命之女》紀錄片基本資訊:

中文紀錄片名:《天命之女》
英文紀錄片名:Daughters Of Destiny
紀錄片時長:4集,每集60分鐘
上映時間:2017年
 
17.[目標11.永續城鄉.《北歐半島遊記》(Scandimania)]
 
瑞典、丹麥和挪威北歐國家幸福指數的成因似乎成謎,一起藉由紀錄片主持人與當地人平時生活文化的連結,觀察了解看看北歐人幸福生活的秘密吧!

*紀錄片中觸及的議題,與SDGs第11項目標「永續城鄉」有什麼關聯?

《北歐半島遊記》紀錄片與SDGs第11項目標「永續城鄉」中的

11.1細項「安全可負擔的住宅」、

11.2細項「負擔得起和永續的運輸系統」、

11.3細項「包容性永續城市化」、

11.4細項「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

11.5細項「减少自然災害的不利影響」、

11.6細項「减少都市對環境的影響」、

11.7細項「提供安全和包容的綠色和公共空間」、

11.A細項「強化國家和地區發展規劃」、

11.B細項「執行包容、資源效率和减少災害風險的政策」、

11.C細項「支持最低度開發國家進行永續和有彈性的建築」、

目標是促使城市與人類居住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性

*《北歐半島遊記》紀錄片基本資訊:

中文紀錄片名:《北歐半島遊記》
英文紀錄片名:Scandimania
紀錄片時長:3集,每集50分鐘
上映時間:2014年

 

18.[目標12.責任消費及生產.《無節制消費的元兇》]

不知道喜不喜歡藉由購物來紓壓,但卻總發現自己金錢不自覺透支了呢?或是發現自己每次見到知名各大品牌推出新產品時,就會想要買買買呢?還有,我們是不是也發現,現在買的一些商品好像很快就需要報修或是報廢呢?

如果您也對以上這些敘述感到親切或是困惑,那麼,推薦您去觀賞這部紀錄片《無節制消費的元兇》原片~!

*為什麼推薦紀錄片《無節制消費的元兇》,並覺得值得去觀賞原片?

紀錄片中簡單講述了一些對消費者們來說容易不自覺步入的消費陷阱,

例如「計畫報廢」(縮短產品可使用生命週期)、

「有序不滿」(製造潮流並定期有新產品噱頭)、

「恐懼行銷」(販賣恐懼,如在藥品或是保健食品領域)、

「販賣快樂」(考慮兒童需求/將成年人的消費模式變成像兒童)、

「即時滿足」(發明刷卡和網購)等等。

看完我們或許會驚嘆於這些商業模式,也會警惕於自己的消費習慣,甚至會發現自己為什麼會對購物或新品如此"想要"的原因。

綜上所述,我真的覺得這部紀錄片可以成功幫助我們重新理解資本注意與商業模式,是身處於離不開商業模式的我們,都值得一看的紀錄片。

*《無節制消費的元兇》紀錄片基本資訊:

中文紀錄片名:《無節制消費的元兇》
英文紀錄片名:The Men Who Made Us Spend
紀錄片時長:3集,每集48分鐘
上映時間:2014年
 

19.[目標12.責任消費及生產.咖非正義(Black Gold)]

第一次聽說《黑金/咖非正義》這部紀錄片是在國中的時候,應該是翰林版的必修課本在介紹非洲大陸時,後方有補充小知識,談論到咖啡公平貿易的這一塊。

今天~我終於有機會來看看這部紀錄片當中的內容了~~

*《黑金/咖非正義》紀錄片在講什麼?

講述咖啡產地代表爭取他們應有的公平貿易和消費倫理的故事。

「(在美國)一公斤咖啡豆大概可以做80杯咖啡,價格約2000比爾,但在產地,運氣好的話一公斤咖啡豆只能賣2比爾(0.23美元)」。《黑金/咖非正義》(Black Gold)紀錄片。

(此價格應該是指經過處理/尚未沖泡成咖啡的咖啡豆,而非剛剛採摘下來的咖啡豆,畢竟兩者重量和價格算法不一樣)

*為什麼推薦紀錄片《黑金/咖非正義》,並覺得值得去觀賞原片?

這是我在計畫當中看過的第二十幾部紀錄片(總共規劃了29部),我以為我不會再因為看紀錄片而哭泣了,但我還是哭了。

以前我們在國中小的地理課本上看到「地球村」和「國際分工」時,並沒有對每個國家各自在產業鏈上游和下游當中扮演的角色與領取的薪資沒有太多想法。(畢竟當時年紀比較小,意識不到)

看了這麼多部紀錄片,我腦中一直不斷閃過「我用什麼把你留住」的歌詞(福祿壽)「……,因為享受著它的燦爛,因為忍受著它的腐爛,……,所以生命啊 它苦澀如歌」。

看完紀錄片,我們會很困惑,為什麼地球上有人可以花少少的錢吹冷氣坐在咖啡廳裡悠閒的黑咖啡,為什麼在地球的另一端,會有人就算努力用自己的雙手雙腳在大太陽底下勞動種咖啡,孩子卻長期無法受教育、營養不良,農人的工資少的可憐。

為什麼我們要追求「咖啡正義」呢?

或許有人會說,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本來就是不公平的。我們為何還要因為這些存在的不公平既定事實現象而忿忿不平呢?

「因為人們客觀條件生而不平等是事實,所以以『平等』為願景的各種追求與行動,是必要的。」不知道大家對這句話的想法是什麼樣的……至少我是這樣看到這個世界並且以此為追求目標的。

而《黑金/咖非正義》(Black Gold)就是一個試圖追求貿易平等和議價權益的故事!推薦您去觀看紀錄片原片~!

*《黑金/咖非正義》紀錄片基本資訊:

中文紀錄片名:《黑金/咖啡正義》
英文紀錄片名:Black Gold
紀錄片時長:約77分鐘
上映時間:2006年
 
 
這是一部2006年公開播映讓人了解「全球暖化」的紀錄片,由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四處演講作為紀錄和推廣形式。

紀錄片中旁徵博引了各項領域受到全球暖化影響的數據、影片、照片和資料,使人深切的明白「全球暖化」現象已為既定的事實,且情況有多急迫和嚴重,需要我們毫不猶豫地趕快一起行動起來。

*為什麼推薦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難以忽視的真相》,並覺得值得去觀賞原片?

紀錄片中有很多名言,可說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警世之言。例如──

「會為你帶來麻煩的不是你未知的事實,而是被你信奉不疑的錯誤事實。」

「我們已經擁有著手解決氣候危機所需的一切條件,唯一可能缺少的,大概就是採取行動的決心了。」

「我們認為綠色科系代表著源源不斷的鈔票。這是一個改善環境便能帶來營收的時期。」

「氣候危機的真相讓人不願意面對,因為面對它代表我們必須對既有的生活型態進行改變。」

我們都曾經或多或少聽說過「全球暖化是個騙局/根本就沒有全球暖化」一類的發言,而這部紀錄片的公開播映,在當時的美國,算是能夠透過大量數據、影片和實際事件向社會大眾們奠定了「全球暖化是真的/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解決的問題」的社會輿論定位。

如果您也好奇在當時輿論譁然的時刻,一群堅持真相的人們是如何為公開全球暖化事實而多方奔走的,如果您也好奇,2006年時世界各地全球暖化就已經有多嚴重了並且想了解解方與為地球努力的方向,都很推薦、歡迎觀看這部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難以忽視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

*《不願面對的真相/難以忽視的真相》紀錄片基本資訊:

中文紀錄片名:《不願面對的真相/難以忽視的真相》
英文紀錄片名:An Inconvenient Truth
紀錄片時長:96分鐘
上映時間:2006年
 
 
21.[目標13.氣候行動.《洪水來臨前》(Before the Flood)
 
《洪水來臨前》紀錄片我第一次看是在高中的時候,當時因為看到國家地理的官方FB有限定釋出"免費觀看期限",所以我當天甚至放棄了去寫自己的物理作業的時間......(拜託,請不要告訴我的高中物理老師XDD)然後去免費收看了這部"環境議題"紀錄片~~

當時看完之後,就晚上時有一點睡不著的感覺吧~?

由於主持人與很多專家名人談話和走訪各地的部分,太過令人印象太深刻了,所以我就一直記得這部紀錄片到現在,並且將這部紀錄片融入我的〈繪本、博物館、紀錄片與行動〉計畫(紀錄片系列)。

*《洪水來臨前》紀錄片在講什麼?

這部紀錄片首映於2016年,講的是李奧納多作為聯合國大使,到世界各地親眼見證了全球暖化對人類造成的威脅和改變,以及他有機會和許多科學家、氣候專家對談,認識到氣候行動必須馬上開始,並將希望可以結合李奧納多本身自帶關注和影響力,使社會大眾的目光可以開始關心氣候變遷的事實。

*為什麼推薦紀錄片《洪水來臨前》,並覺得值得去觀賞原片?

如果您想多看看李奧納多,或是聽李奧納多聲音,那麼我其實蠻推薦讀者們去看這部紀錄片的XDD(而且我們可以透過紀錄片看到演員以外的、日常生活以外的李奧納多)

而如果您是想要對世界各地當時(2016年)的氣候變遷情況有一個比較用畫面所見的、專家對談卻不至於太過枯燥的方式去看見氣候變遷議題,進而產生氣候環境行動,那麼我也會蠻推薦大家去觀看這部紀錄片《洪水來臨前》(Before the Flood)原片的。

整體來說,我覺得部紀錄片在同類型的"討論氣候環境議題"紀錄片當中,不管是在視角、敘事節奏、拍攝手法等等,都是面對觀眾、結合日常而相當親民的,就連當年我還是高中生的時候,也是能夠好好觀影並吸收紀錄片當中的資訊的。

在此將這部《洪水來臨前》(Before the Flood),推薦給大家當作"氣候環境議題"方面的啟蒙紀錄片~~

*《洪水來臨前》紀錄片基本資訊:

中文紀錄片名:《洪水來臨前》
英文紀錄片名:Before the Flood
紀錄片時長:93分鐘
上映時間:2016年09月-10月
 
22.[目標14.保育海洋生態.《血色海灣》(The Cove)]
 
「如果我們不能阻止、糾正海豚灣發生的一切,那麼就別想解決更嚴重的問題,所有的希望都將會蕩然無存。」(導演,路易·賽侯尤斯(Louie Psihoyos))

從很粗略的概括描述上來說,這是一部氣氛和內容尚有燃有虐的海豚保護議題紀錄片。

以前我曾經看過網路上的一段留言說,SDGs的一切願景分開來、條列出來都感覺很美好、很有願景很有希望,但是SDGs目前實行起來最困難之處之一便是「如果這17項目標實際實行起來,目標和內涵有彼此牴觸,怎麼辦?」

我們目前沒有答案,這您將會在紀錄片《血色海灣/海豚灣》(The Cove)當中看到,部分SDGs目標內的一切,是如何相互牴觸而無法自處的。

就單單從"想阻止海豚被濫捕屠殺和被迫抓進海生館裡"開始討論吧……

**紀錄片《血色海灣/海豚灣》(The Cove)曾於 2010年 在 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上 贏得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並於11個電影節中,囊括共14個獎項)

*《血色海灣/海豚灣》紀錄片在講什麼?

導演路易·賽侯尤斯年輕的時候曾和一隻海生館裡的海豚相互陪伴、發展出一段真摯的友誼,但某一天,那隻海豚自殺了。(對海豚是"會"自殺的,牠不僅會能夠產生自殺的念頭,並且也真的做的到去"自主結束生命",只要牠停止自主呼吸就可行)

這件事給年輕時期的導演路易·賽侯尤斯心理帶來很大的創傷與反思,從此以後他開始逐步以實際行動和推廣活動向社會大眾傳達"海豚生存應得的自由和生存權利"的想法。

他覺得,海豚可能遠遠比人類一剛開始預想的都還要聰明許多,並且海生館的觀眾鼓掌和喧鬧的環境,還有豢養的海生館小小水池泳域,對海豚的危害也遠遠大於人類所能想像的到的。

身為海豚的權益守護者,導演路易·賽侯尤斯來到了日本和歌山縣東牟婁郡太地町,記錄漁民於每年太地海豚驅獵捕殺海豚的經過。

並試圖於錄製紀錄片的過程中和紀錄片本身,去呼籲停止大規模獵殺海豚,改變日本漁民的習慣,並告訴公眾海豚肉中的高水銀含量帶來的危險。

但過程中,導演與他的拍攝團隊隊員們,經歷了許多意料之外的困難......而神奇又幸運的是,他們卻又都一一克服了,紀錄片才得以問世。

(本篇文章部分文字資料參考 維基百科豆瓣資訊)

*為什麼推薦紀錄片《血色海灣/海豚灣》,並覺得值得去觀賞原片?

一件事情的兩難和「無解」,總能為聽者和觀者帶來震撼,不管是在現實中還是在藝術作品中(小說、戲劇等)。

有的人在現實中見到這些衝突與無奈後,選擇以淚洗面,而也有人選擇挺身而出,去面對乃至疏通這些現實生活中的遭心困頓。紀錄片中的拍攝團隊們,便是這樣的一群人~

在文章的開頭,我曾向大家提過,說這是一部「氣氛和內容尚有燃有虐的海豚保護議題紀錄片」。

先來說說我心中的"燃點"吧,首先,他們拍攝團隊的組成和拍攝的過程,像極了"特工正在出任務"。

由於當地漁民的防備和驅趕,這部紀錄片關於海豚灣裡海豚於海洋血水中掙扎的畫面和悲鳴聲都是偷拍、偷錄而來的。(當地的政府官員甚至謹慎的派著人去跟蹤和紀錄攝影團隊的行蹤)

而在如此艱困而特殊的拍攝環境過程之下,這部紀錄片的錄製過程充滿電影的大片緊張感,雖然我們都知道,既然紀錄片會播出,那一定是成功拍攝剪輯完成了,但還是不免會跟著很緊張,也很擔心拍攝團隊人員們的生命安全。

光是這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冒險與友人冒著生命危險卻依然願意發聲的震撼感,我便認為非常推薦去觀看紀錄片原片。

在來說說紀錄片當中那些不可忽視的"虐點",紀錄片就是紀錄片,導演和攝影團隊們,直接將海豚們被圍捕的畫面放在我們面前,看之前真的需要做好心理建設。

*《血色海灣/海豚灣》紀錄片基本資訊:

中文紀錄片名:《血色海灣/海豚灣》
英文紀錄片名:The Cove
紀錄片時長:92分鐘
上映時間:2009年
 
 
23.[目標14.保育海洋生態.《追逐珊瑚》(Chasing Coral)]
 
當我們在海邊和陸面上狂歡時,可曾注意到海面下美麗的珊瑚,正因全球暖化而產生不可挽回的變化呢?有一群人為白化珊瑚拍攝了紀錄片,試圖帶著生活在陸地上的我們看見,珊瑚正發生的變化與危機......

*《追逐珊瑚》紀錄片在講什麼?

從小生活在海邊,對珊瑚、對自己喜歡的美麗海洋生物們抱有熱忱與興趣的理查.威爾斯,平時從事廣告業,興趣是潛水。有一天他開始發現,海底裡的美麗生物,似乎和他小時候所見和認識的狀況很不一樣了......

珊瑚開始因為全球暖化、海水溫度上升出現白化,甚至他最喜歡的海底生物,也很有可能已經消失。意識到事態嚴重性的理查.威爾斯,起了想要使用攝影機記錄下海底所見,並告訴社會大眾珊瑚白化、引起議題重視的念頭。

隨後他聯絡到了幾位有能力真正拍攝紀錄片的夥伴們,組成"紀錄片拍攝團隊",用相機到世界各地記錄著珊瑚白化的現況。

*為什麼推薦紀錄片《追逐珊瑚》,並覺得值得去觀賞原片?

這部紀錄片紀錄的海底風景真的非常美麗,對於平時只有生活在陸地上的我們,是非常值得一看紀錄片。

《追逐珊瑚》紀錄片能夠讓我們知道,地球上海底的某個角落,還有發生這樣的事情......

看完紀錄片後,我腦中閃過一句話叫做「不管事情有多難,但有些事,總得有人要去做。」感謝每一位願意關注海洋議題和為了紀錄片拍攝而努力的人們!

對於全球暖化和珊瑚白化,我想從觀看《追逐珊瑚》紀錄片開始,一切還不算晚~~

*《追逐珊瑚》紀錄片基本資訊:

中文紀錄片名:《追逐珊瑚》
英文紀錄片名:Chasing Coral
紀錄片時長:93分鐘
上映時間:2017年
 
24.[目標15.保育陸域生態.《象牙遊戲》(The Ivory Game)]

紀錄片講述的是一群試圖保護著大象不因象牙非是產業鏈而遭到頻繁獵殺的一群動物保育理念者們,

走訪世界各地、冒著被追殺或是被捕的風險而拍下紀錄片,最終公開紀錄片而使象牙產業鏈受法律規範、有所收斂的故事。

*為什麼推薦紀錄片《象牙遊戲/象牙之戰》,並覺得值得去觀賞原片?

因為這部紀錄片,我直接在畫面中看見了很多死掉的大象,老實說是覺得非常難過的。

但當我看到非洲的民眾或許不選擇殺大象就沒有足夠的錢可以過活,或是人類與大象的棲息地相互感擾,而不得不有兩難的衝突時,我是更加更加的難過。

到底人類與自然和平共處的平衡點,到底在哪裡呢?這部紀錄片再一次不可迴避的帶給我們這樣的思考。

不知道大家對於"為了收藏品/裝飾品象牙而去殺死一隻大象,乃至一整個象群"會有怎麼樣的想法。

由於我是一個價值觀裡堅持覺得"需要才必要,想要的話就需要反思和節制"的人,所以我在我會認為象牙並非某些人必需品的前提下,是可以不買賣不殺害的。

但就如同我先前在這個系列當中的其他篇記錄篇心得文說過的一樣,環境議題牽涉到的各方權益與勢力過於廣泛複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與過去生活背景經驗所塑造的各不相同的價值觀。

或許我們無法透過紀錄片去完全解決一個人類兩難至今已有幾十年的問題,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先看見難處,以及不選擇漠視和逃避,再去作出自己所信仰的、所相信的相對應的堅持與行動。

我想這便是紀錄片們最大最大的作用和意義。

*《象牙遊戲/象牙之戰》紀錄片基本資訊:

中文紀錄片名:《象牙遊戲/象牙之戰》
英文紀錄片名:The Ivory Game
紀錄片時長:112分鐘
上映時間:2016年
 
25.[目標15.保育陸域生態.《親吻地面》(Kiss the Ground)
 

*《親吻地面》紀錄片在講什麼?

「減緩全球暖化,要靠我們的土壤存『碳』。要靠土壤存更多的『碳』、守護我們的土壤,就要改變現行的農耕習慣」。這些基本上是紀錄片給出的觀點。

看過這部紀錄片,我相信社會大眾會對於土壤在人類生活中、地球上、生態系平衡和農業當中扮演的角色有更多深刻而充滿顛覆的認識。

*紀錄片中觸及的議題,與SDGs第15項目標「陸域生態」有什麼關聯?

《親吻地面》紀錄片與SDGs第15項目標「陸域生態」中的

15.1細項「保護和恢復陸地和淡水生態系統」、

15.2細項「結束砍伐森林和恢復退化森林」、

15.3細項「結束荒漠化,恢復退化土地」、

15.4細項「確保山區生態系統的保護」、

15.5細項「保護生物多樣性和自然棲息地」、

15.9細項「將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納入政府規劃」、

15.A細項「新增財政資源以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

15.B細項「財政和激勵永續森林管理」、

目標是保護、維護及促進領地生態系統的永續使用,永續的管理森林,對抗沙漠化,終止及逆轉土地劣化,並遏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紀錄片基本資訊:

中文紀錄片名:《親吻地面》
英文紀錄片名:Kiss the Ground
紀錄片時長:84分鐘
上映時間:2020年

 

26.[目標16.和平、正義及健全的制度.《少年邦》(Boys State)]
 

*《少年邦/新世代公民》紀錄片在講什麼?

一個美國的高中生營隊,嘗試讓學生們被隨機分為兩個政黨,於營隊中親身體會一把「州長的誕生」。

從最剛開始的創黨選出黨魁、黨內競選候選人,兩黨候選人演說拉票相互競爭等等,這是一場環境特別的、如同社會實驗的幫助高中生們對公民參與和政治有更系統的親身認知。

*《少年邦/新世代公民》紀錄片基本資訊:

中文紀錄片名:《少年邦/新世代公民》
英文紀錄片名:Boys State
紀錄片時長:105分鐘
上映時間:2020年
 
27.[目標16.和平、正義及健全的制度.《無辜檔案》(The Innocence Files)]
 
我能明白自古以來,人類大多是在一次次錯誤和不足當中逐漸學習成長的(或是意識到錯誤之後,卻仍然沒有成長XD),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在司法和刑偵體制上的曾經的不足與錯誤,又是如何在一次次的冤案與血淚教訓中,最終獲得修正的呢?

今天想要和大家談論的,便是這樣一部講述了因為司法體制漏洞和刑偵技術的不足,甚至是其他種族偏見與人為因素而造就的八項冤案──《無辜檔案/清白檔案》(The Innocence Files)紀錄片簡易版心得。

在2000年代以前,當時DNA檢驗技術還不被習慣應用於刑偵領域,使得很多實際上有採集到DNA證據的冤案,一直到2000年代以後,一群律師不懈的持續努力,案情才得以昭雪。

*《無辜檔案/清白檔案》紀錄片在講什麼?

「鑑識是還原犯罪現場的關鍵,做到一百分是鑑識人員的天職,我們的工作不僅攸關性命,也是追求真相與正義的第一步。」(節錄自)《臺灣大案鑑識現場》一書。

這部紀錄片談論的是鑑識研究體系的不足,也是司法公正體系的漏洞,還有受害者、受害者家屬都受到了哪些傷害。

您將會在紀錄片中看到刑事領域上的「齒痕研究」、種族歧視、證人指認實際上容易有什麼缺失等等,而美國的「冤案平反組織」又為他們時間上力所能及的每一個冤案做了哪些努力。

這是一部會讓人體認到人間犯罪行為很黑暗,但卻仍會有司法微光作為希望的反過來照亮群眾的紀錄片。

*為什麼推薦紀錄片《無辜檔案/清白檔案》,並覺得值得去觀賞原片?

如果您是本身就很喜歡刑偵題材與知識的讀者夥伴,那麼非常推薦您去觀賞這部紀錄片,會可以拓展我們的感官認知知識面。

如果您是對司法正義感興趣,那麼也推薦您去觀賞這部紀錄片,我想您會對人類近現代過去曾經的"司法"狀態大開眼界XDD

如果您很喜歡閱讀或是創作推理小說,我也會非常推薦,因為……我想藉由這部紀錄片,我們會看見很多"推理以外"和"大仇得抱以外"的很多東西。

我在觀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後,明白了人其實都是無可避免的命運起伏是受限、貼緊於時代的。

這讓我不禁想起出版了《熔爐》的南韓作家某次在訪談裡說,她的小說其實不只是單純的在關注社會問題,而只是更願意將目光看像那些在社會中受到傷害的人,和那些正在哭泣的孤單的人。

「個體的幸福是有限的,人們大多是和國家時代一起同苦同樂的,若是這樣的話,我也想要為改善社會問題做出點微薄的貢獻。」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發現社會問題和去尋求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法,就是非常非常重要而急迫的事情。

因為我們甚至不知道,那些我們本以為跟自己無關的不完善、不友善制度漏洞,什麼時候會將我們捲進時代洪流裡……

那些被冤獄的人,有的人只是在當天去超市買東西,就被指認為是犯案人。

警察將他帶走時,他覺得自己從來沒有做過犯法的事,相信司法會保護他、給好人公道,所以他乖乖的跟著警察走,卻被其他驚恐的目擊證人指認、確認為兇手……就這樣,他被迫開始了冤獄生涯。

人類的過去,大多是由很多有很多進步空間的制度和器物慢慢沿革進步、討論而來的。

由我們現在的眼光去回頭看,必定是會容易覺得不堪的,甚至我會覺得,自己的父母和祖父母能夠平安活過那樣的年代,都是運氣和實力相互的加乘作用!

這一切遠看時似乎還算浪漫,但近看,其實都是血和淚,和換不回的本該平靜的人生。

*《無辜檔案/清白檔案》紀錄片基本資訊:

中文紀錄片名:《無辜檔案/清白檔案》
英文紀錄片名:The Innocence Files
紀錄片時長:9集,每集60分鐘。
上映時間:2020年04月

 

28.[目標17.多元夥伴關係.《明天》( Demain)]

本片採用紀錄世界各地的各領域訪談方式來呈現環保、環保議題思想碰撞交流,並且讓不同成長背景與環境的人們實際行動起來,看看如何以自己的力量去將對環境有益的想像化為現實。

*為什麼推薦紀錄片《明天/明日進行曲》,並覺得值得去觀賞原片?

看到網路上看到這部片的內容評價是「議題嚴肅+內容清新」,我覺得確實是的。我們心中都知道氣候和環境變遷對我們未來會有多的嚴重而不可挽回的影響,但是這部片訪問的每個人卻對自己能夠產生的改變充滿希望。

這部紀錄片所給予我的啟發其實是──不管我們身處在社會當中的哪一個定位(例:市長、清潔隊或普通市民),都能在生活中或是用自己領域範圍內(例:電影人、教育工作者、農人或學者)的專業所想所學為我們想要守護的環境議題盡一份心力。

重要的是我們有了想法,然後一起去實行,不管那有多麼天馬行空或是需要集結眾人之力,但總會能夠辦到的,不是嗎~?XD

*《明天/明日進行曲》紀錄片基本資訊:

中文紀錄片名:《明天/明日進行曲》
英文紀錄片名:Demain (紀錄片內口說語言:英語/法語/芬蘭語)
紀錄片時長:120分鐘
上映時間:2015年
 
**結語**
祝大家紀錄片觀賞愉快,也願這個世界自從有了明確的SDGs目標後,能夠越來越好~!
 
期待與各位讀者們在其他篇SDGs文章內見面!
 
(也歡迎您動動手指點選我部落格內的廣告,幫助我每日增加NT$3-5元的廣告分潤喔^_^謝謝每一位讀者~(鞠躬))
arrow
arrow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