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國小跨域科學課程的跨域師資可行嗎?(112年談話會講座文字節錄紀錄版)[跨域x協槓x青年x對話_編號第2場]
大家好~我們是跨域x斜槓x青年x對話 團隊!目前正在執行臺北市立大學學生自主永續實務學習計畫,本篇文章將簡單和大家分享紀錄講座中關於國小跨域科學課程議題相關資訊的一些揭密Q&A。
講座當時請到兩位本身具有跨域經驗和背景並從事國小科學課程教學的講者現場回答,希望這份紀錄能夠為大家對相關領域提供適當的解惑及幫助~!
Q1:兩位講者具有不同學習經歷,但同樣選擇跨域,請問是什麼樣的契機選擇跨域~?
一位講者是因為自身興趣及教學領域的未來趨勢可發展性,再加上學校有開設相關師資課程,所以決定往跨域嘗試。
另一位講者是因為有重考經歷,當時主動選擇與過去高中理組不同領域的教育科系,選擇換一個學習環境和職業規劃。
Q2:跨域之後有那些困難或不適應?可以怎麼辦?
文組跨理組的講者,覺得跨域後學科學習有比較困難的情況。學習理科一些時候比較重邏輯,讓人不能再憑感覺。
理組跨文組的講者,覺得文組的[學科]學習模式、大學[生活]模式和表達的[思維]內涵比較與自己以前的經驗不一樣。
(以前有聽過身邊人說,理組轉文組是很容易的事,講者會覺得這是不尊重文組的想法,而且事實上用心融入和體會文組領域,對曾經的理組人來說也有很多不容易)
[學科]的不一樣或適應困難,來自於文組的學習模式環境比較重團體、重報告和表達自己的思想,以前在理組比較有標準答案的考試或是自己讀,少團體合作或思想交流辯論。
[生活]的不一樣或適應困難,文組科系的大學選課比較可以接受興趣和自由選課,可以安排運用的空堂也比較多。以前理組會在實驗室和戶外待比較久,課表上的時間不一定能準時下課。
[思維]內涵的不一樣或適應困難,是文組朋友們給我的人生觀念是比較活在當下的,可以接受和包容更多不一樣的想法或理想的生活方式選擇。有什麼自己的想法,也會偏向說出來或分享,這是以前我所在的環境比較少這樣的情況。
Q3:因為跨域而在教學中遇到的有趣事物?!
[誰會比較可能願意參與跨領域教學呢~?]
講者認為可能是偏向比較能接受不一樣領域思維的人,或是願意不斷精進自己、開拓視野的人。還有可能本身能力方面興趣比較廣泛,學科能力各科比較平均,沒有特別的偏科或弱科。
[備課時不同思維與背景知識的交流其實更好玩]
來自不同領域人們的背景知識範圍是不太一樣的,很多我們沒讀過的東西對方讀過,說出來彼此交流融合後創造出教學規劃,集思廣益的過程是很棒的過程。
[未來可以繼續做的努力]
多嘗試和完善自己過去的教學經驗,多請教不同領域背景和經驗的同學或老師給予建議,說不定會有意外收穫!
Q4:台灣目前的跨域科學教育包含哪些?師資來源問題如何培訓或面對呢?
目前國小跨域科學教學課程配合自然課本,偏向四大範圍內的實驗與延伸──水、風、力和火。
科學課程當中會帶領活動或練習製作成品引導小朋友認識科學概念並對科學產生興趣,跨域的部分偏向與素養導向的藝術和歷史做生活化的結合嘗試。
師資來源和培育確實是需要從長計議,目前就是以學期社團或寒暑假工作坊的舉辦來吸引對跨域科學有興趣的同學,並且由有教學經驗的學長姐或老師來分享可以如何設計課程或教學注意事項。
Q5:我有想嘗試跨域,但是無痛跨域真的有可能嗎?很擔心跨域要花費的時間精力與未來的效益不成正比!
這確實也是我們最初擔心過的問題,但總體來說其實跨域對個人未來的專業發展和生活是比較有幫助的,未來或許比較不會職涯選擇受限,甚至一個人作為團隊也能自由工作。
而且生活中跨域一人兼多職的情況感覺也算常見,例如如果我們要嘗試開一間小店,你可能既要會煮食物又要會管理帳款,又要會文字或繪畫廣告行銷等,甚至要做室內擺設設計。
我們覺得對於需要考證照的專業來說,教師或教學算是一個比較跨域的選擇,因為任何領域的任何事情基本都能與教學行為結合並且直接變成課程,但金錢收益有多大比較無法預估。
而如果跨領域的專業需要經由學位取得或需要累積足夠的經驗、等待時機等,時間精力就會付出比較多。這時建議可以想清楚自己的目的和想要的結果到底是什麼?是更在意金錢、時間還是勞力腦力健康,才能做出「值不值得」的個人判斷。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囉~!感謝大家的閱讀,希望能切中大家及時的需求&期待幫助到大家^_^]
*延伸連結──
7個歡迎就讀臺北市立大學(博愛校區)的實際考量:提前帶你知道北市大的好~!
本土化雙語教育三方須知先行必讀本《雙語教育︰破除考科思維的20堂雙語課》閱讀心得小記
論師培生教學能力自我成長需跨過的5座大山:黑板書寫、口語表達、教材分析、課程發想、師生互動【小教記事】編號4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