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教學原理]簡介教學目標三大領域分類:認知、情意、動作技能

**在教學原理科目中,其中一種說法是教學目標普遍被分為三大領域──認知、情意和動作技能。

在本文中我們簡單分述簡介~~

教學目標三大領域_教學原理.png

**認知領域:

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強調學習者在教學歷程中獲得有關知識或認知歷程的學習結果,並有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鑑等六個類別。

前三項屬於較低的認知能力,後三類屬於高層次的認知能力。

一、知識:記住各種基本事實、術語、學說及原理原則。

二、理解:學過的教材內容能明白它的意義。

三、應用:將所學到的原理原則、觀念等資訊運用到新的情境。

四、分析:分離拆解某理論或事物成各個重要元素的技巧。

五、綜合:將各種要素或部分整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

六、評鑑:根據證據或外在的標準做價值判斷。

而在目標認知的主張經過修正後,又分為兩個向度,一是知識向度,二是認知歷程向度。

其中知識向度,又區分為四類: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後設認知知識。

一、事實性知識:學生應了解的基本要素或專業術語。

二、概念性知識:抽取複雜或相似的元素分類後形成的知識。

三、程序性知識:知道某件事的步驟或流程。

四、後設認知知識:牽涉到策略、情境與記憶運用。

**情意領域

情意領域的教學目標指獲得有關感情、態度、興趣等學習結果,分成接受、反應、評價、組織、形成品格五個類別。

一、接受:學生願意去注意特定的現象或刺激。

二、反應: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三、評價(價值評定):學生在不被強迫的形況下,表現出態度一致的行為。

四、組織(價值組成):學生開始建立一個內在和諧的價值系統。

五、形成品格:學生能產生主動、長期、一致性的行為,而形成個人生活風格。

**動作技能領域

動作技能領域的教學目標指獲得有關動作表現、動作技能的學習結果,基本上學習順序的達成目標有分先後,先達成初階的,才會邁向進階的。

(一為最初階)

一、知覺:感官察覺、注意到外界之物體。

二、趨向:產生感覺後,開始要採行某種動作。

三、引導反應:在教學者指導下,或在文本的導引下,而展開的動作與行為。

四、機械化:技能已成為習慣性、反射性地連續順暢動作反應。

五、複雜性的外在反應:能以最合適動作、最經濟流程,融合多種動作或行為。

六、適應:重組或修正改變動作行為,以因應新問題情境。

七、創新:以既有的知識與技能為基礎,加入個人創意而建構新的動作。

**最後補充一下其他分類的教育目標,例如──

1. 行為目標:

強調的是必須在目標中明確敘述出學習者學習完畢後,應能表現出來的學習成果。

而這些學習成果都是可觀察或是可測量出來的行為,又稱為「表現目標」或「具體目標」,敘寫時須避免形容過於抽象。

v.s.

2. 表意目標:

是指學生經歷設計好的學習活動後,會產生一些可能的結果。

但這些結果不是先訂定,也無事先建立評鑑標準。

例如讓學生欣賞電影,之後繳交心得。

3. 另有美國學者蓋聶將教學目標分為五類:

(一)心智技能:辨別、概念、規則、問題解決。

(二)認知策略:內部過程的技能、與解決問題學習有關。

(三)語文資訊:記憶事物的名稱、符號、地點等事實。

(四)動作技能:一種學習能力,例如寫字母或跑步等。

(五)態度:情意領域。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囉,謝謝您閱讀到這裡~

若是本篇文章對您有幫助,歡迎您分享給其他好友,或是點閱其他本站更多文章↓↓

(祝大家教師檢定或其他測驗順利喔!)

[教學原理]教學設計模式中的ADDIE模式是什麼?(能吃嗎(?))

[教學原理]淺談:教育、教導、訓練、灌輸一樣嗎?

教育理論基本觀念精簡大補帖!《圖解教學原理與設計》閱讀使用推薦小記

【小教記事】編號17_教育系學生的第一年:有哪些教育必修和教育相關活動呢?

【小教記事】編號16_一份考卷的誕生:命題、審題和修正考題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410211 的頭像
    410211

    小葉白筆不是筆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