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提示
隨著社交網絡的興起,人人都可報導事件、表達觀點,藉由便利資訊工具,塑造話題、引導輿論,而由此帶來的後果是假新聞頻傳。
 
當一件事用不同角度詮釋,甚至被加入個人情緒、價值觀時,我們如何判斷、相信什麼?以避免自己被蒙蔽?又該如何從這些雜亂無章的資訊中抽絲剝繭,拼湊出真相?
 
請以「我看假新聞」為題,闡述你所思所想,敘述600字-1000字長篇作文。
 
正文開始
我看假新聞
 
古時有三人成虎,說明其實假新聞現象由來已久,只不過現代因科技發達而資訊傳播更加快速。二十一世紀後文字及影像資訊的傳遞成本逐漸降低,也讓假新聞現象在這個時代無可避免的滋長橫行。
 
以人們在二十世紀累積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紙本和文字資料往往比口述更容易下意識讓人信服。「口說無憑,立據為證」書籍、報章雜誌等印刷品、文字契約和文字承諾都使人們覺得更有安全感或法律保障,這是人類社會過去幾百年來共同約定俗成的觀念價值。
 
基於對文字的習慣性信任,若是再在文中標上「某某知名大學研究」或是「參考資料圈圈圈」,讓文章乍看之下像是有憑有據,我想不管內容文章多麼反常理甚至荒謬,還是無可避免地會有人相信。「震驚!某某大學研究,連續吃速食半月竟能減肥!」放出假新聞的人了解並把握住人們的這些心理特點,就能不斷重複此形式來製造大量假資訊陷阱。
 
在我的認知中,目前已被證實為假新聞的新聞案例大多只能透過時間來證明,屬於「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比如新聞報導某處民宅發生火災,為了逃生,一個孩子被人從高樓扔下,樓下有人將孩子接住,戲劇性又奇蹟般的救了孩子一命。但過了許久,沒有人出面向大眾證實他看到了孩子被接住,更沒有人出面證實自己是接到孩子的那個人。很遺憾的,時間逐漸證明了這個令人慶幸和振奮的消息是個假新聞…
 
現代科技導致資訊流通既低成本又快速,這時我們才明白,其實媒體、資訊科技從來都不可能是中立的,因為使用這些傳播工具的人們本身就是有立場、有善惡、有偏見、有目的的。另外有那麼一群閱聽人,選擇將假新聞當作生活中的娛樂看待,在我看來假新聞反而更不應該用這樣的心態來看待,娛樂心態將可能更加助長假新聞的傳播現象及點閱率。
 
面對文字和影像,身為科技世代的公民,請隨時保有一個具懷疑能力的清醒腦袋,當我們遇到疑似假新聞的訊息時,雖然憑一己之力無法立即從根本遏止假相聞這樣的現象,但我們可以選擇懷疑並停止轉傳。保有包容心態、提醒自己不要懷有偏見,學習擴大自己的見聞圈和閱讀量使自己保有判斷,面對可疑消息時學會多方小心求證,這些都能幫助自己有意識的避免落入假新聞圈套。
 
希望在未來,我們都能更理性地看待、明白並正視到假新聞可能帶給人們的負面潛在影響,而阻止這一切負面的情形擴大發生,每位閱聽人都能盡一份心力,也都肩負著這樣的責任。
中英寫作線上練功坊_臺北市立大學.jpg
老師評語
文章後半段寫得不錯,提到公民能夠藉由培養識讀能力來避免自身落入假新聞的圈套。第二段的內容其實和主題的關聯性不強,可以不用敘述大家相信文字,假新聞文字或口語傳播都可能。
 
假新聞的形成可能源自於什麼?傳播媒體或是掌握話語權的人物或組織甚至是惡意第三人,都可以說明他們的企圖再接著闡述這些假新聞會造成社會上哪些負面影響,會更有層次且能強調閱聽者必須培養識讀能力。
 
最後你也可以提個人及媒體都應該實事求是,不要成為假新聞的元凶及幫凶。
 
*我:謝謝老師💪
 
同儕互評
A同學
→感覺「相信文字」和「相信假新聞」沒有太大關聯。但我喜歡你的論點「目前已被證實為假新聞的新聞案例大多只能透過時間來證明」,在眾人盲信中,或許真的只有時間能證明一切吧!
 
B同學
→文章結構完整,也有舉例佐證,但若能多闡述作者自己的想法會更好
 
C同學
立論、舉例、總結,個人認為是完整的文章架構,好似對大眾的呼籲,有條有理。
 
只是個人私心會想多看一點筆者對此議題的想法。
 
作者有話要說
我覺得自己這篇文章寫的比較沒溫度,對自己有點小失望…我這次寫的文章,沒有投入情感的悲天憫人,也少了個人論點與省思…希望之後我能找回自己寫文章最初的感動~💪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我們下次再見囉~掰掰~~
謝謝您閱讀到這裡,喜歡我的文章的話,記得幫我文章點讚、關注我,或是閱讀本站更多文章喔~
 
其他本站更多文章↓↓
(也歡迎您動動手指點選我部落格內的廣告,幫助我每日增加NT$3-5元的廣告分潤收入喔^_^謝謝每一位讀者~(鞠躬))

《基礎作文訣竅自然通》閱讀筆記──日記、閱讀心得怎麼寫?

舞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簡短心得──可能是最寬容的那種結局

《師大公園地下社會》閱讀心得──看遊走於黑白兩道的休學青年破案/MIT的台灣味偵探
arrow
arrow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