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搜尋截圖.jpg

*淺談PISA是什麼?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是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主辦的全球性學生評量。自2000年起,每3年舉辦一次,評量對象為15歲學生,內容涵蓋閱讀、數學、科學等三個領域的基本素養,以及問卷調查。

→PISA的基本關懷主要有兩個層面:

(一)了解學生面對變動快速之社會的能力,即所謂真實生活的素養(real-life literacy)

(二)了解處於社經地位弱勢的學生所獲得的教育情形

因此,透過評量,主要希望能夠回答以下的問題:

1.學生是否具備足以面對未來世界的素養

2.學生表現與個人特質的關係為何?學生是否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

3.怎麼樣的學校型態、資源與教學情境對學生學習較為有利?

4.弱勢的學生是否獲得了最大的教育機會?對於不同背景的學生,我們所提供的教育有多公平?

PISA 所取得的資料來自世界各國,因此可以比較國家間教育成就的差異。各國對學校的取樣若是以國內的地理或行政區域來分層,則可比較區域間的差異。

PISA 對學校和學生個人所發展的背景問卷則提供了分析學校層次和個人層次變項的資料,從而得以進一步分析造成學校和學生差異的原因。

 

*詳細的測驗項目、內容包含?

PISA為電腦化評量,評量內容包含閱讀、數學及科學等三個領域的基本素養。每一次的評量,都會著重在其中一個領域(大約占全部施測時間的三分之二)。

同時,自2012年起,每年會加考一個其他領域的素養,例如:合作解決問題能力、全球素養、創意思考等等。每個國家(地區)通常至少有150所學校,約4500- 10000名學生接受測試,在良好的取樣基礎下,根據學生特徵和相關背景變項,將結果再分解。

 

*各領域評量重點:

1.閱讀:

為實現個人目標、增長知識、發展個人潛能以及參與社會活動,而理解、運用、評鑑、省思與參與文本的能力。

2.數學:

個體在各種真實世界的情境脈絡中,進行數學推理,並透過形成、應用、詮釋數學等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包含運用數學概念、程序、事實與工具,以描述、解釋和預測現象。透過數學素養,個體能瞭解數學在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作為具建設性、投入性與反思力的21世紀公民所應具備的周延判斷和決策。

3.科學:

成為能參與科學相關議題和科學概念思辨的公民時所需具備的能力。包含能科學地解釋現象、評量與設計科學探究、解讀科學數據及舉證科學證據的能力。

4.合作解決問題能力:

建立與維持共識、採取適當行動來解決問題、建立與維持團體運作。

5.全球素養:

審視區域性、全球性及跨文化議題、理解並欣賞他人的觀點與世界觀、為集體福祉與永續發展而行動、採用開放、適當且有效的方式與不同文化的人們進行互動。

6.創意思考:

有效率地從事於構想的產出、評估及改進的能力,其能產生具原創且有效的解決方案,提升知識和具影響性的想像力展現。包括四種題型:寫作表達、視覺表達、社會問題解決、科學問題解決。

 

*參考資料來源:

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及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計畫簡介

https://pisa.irels.ntnu.edu.tw/about.html

PISA in Taiwan (PISA國家研究中心)

http://pisa.nutn.edu.tw/pisa_tw_03.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