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你也有想捍衛的信念嗎?那麼成為作家吧!
因為...筆在作家手上,她們選擇停止抱怨,或大聲疾呼。
讓紙、筆、文字、網路、平台、媒體將我們的思想傳遞出去。
#我思故我戰

*吳爾芙寫小說的初衷與目的:文以載道、大聲疾呼
「有誰量的出來一個詩人的心困在女性的身體糾結成一團不得脫身,能積鬱多大的熱力、多猛的狂亂?」
「女性為什麼從來沒為女性寫過一個字,...」
吳爾芙鼓勵女性寫作,團結起來、文以載道、為自己發聲💪
為什麼將書命名為《自己的房間》是因為吳爾芙覺得女性如果想要寫作,應該要先可以有自己的房間。解析中說有人批評吳爾芙的此一言論帶有階級意識(要有錢有閒才能寫作),因為以前也有不少女性作家是在傳統家庭生活模式(顧孩子、做家事)等環境下暗中寫作,依然能完成大作。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實的快樂》書中有快樂檢測表,可以幫我們自己測測看"是否能夠察覺自己的情緒"、"是否察覺/記住自己快樂的狀況和感覺",第一次看到這個表,我覺得很好玩XD
按照書中所說,悲觀樂觀不僅可以自己決定,甚至有時候自由切換自己的樂觀或悲觀模式,也可幫助我們做最好的成效與抉擇。例如當我們需要準備重要考試、人生重大抉擇時,選用悲觀/冷靜/理性的態度能帶來比較大的幫助,但當執行需要創造力、想像力和熱情時,讓自己處於樂觀/開心的狀態或許會更有幫助!
這也說明我們可以同時是個悲觀/樂觀的人,這一點也不衝突,至少我在生活中就是這樣~!
書中說在"正向心理學"誕生之前,心理學家們普遍研究心理疾病和犯罪一類的議題,直到有人意識到現代人好像失去的快樂的能力😥正向心理學希望提供普遍的方法來幫助人們可以自行擁有快樂。
本書前3章大概講述了這本書的源起,如果我僅僅在實體書店中翻閱這本書前3章,大概會覺得本書十分無聊😂
*以下是本書第4章以後的實用內容簡介影片↓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囉,謝謝您閱讀到這裡~
若是本篇文章對您有幫助,歡迎您分享給其他好友,或是點閱其他本站更多文章↓↓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思考標題時我真的好糾結XD最後還是這樣定了──推薦7本暑假幫助青少年認知不同視野、職業、時代世界觀的書籍
我心中的青少年是指13-18歲或到20歲左右的同學們,本文對各書籍推薦指數排名不分先後,並且我會適時的在書籍旁邊標列我覺得的"閱讀適合年齡"。
之所以會推薦這些書,是因為這些書我大部分在13-15歲或是18-20歲左右都看過,並且當時覺得書籍內容很有趣或獲益良多~今天我就要將這些書裝箱後送給我15歲的表弟讀了😆希望他會喜歡,也希望這些書可以使他帶來最大的收穫~!
這7本可以說是完全不同領域/主題,所以大家可選自己喜歡的來看就好,不需要每一本都照單全收🤔
建議這些書在暑假閱讀的原因是因為,我覺得以老師/家長的角度來說,平時孩子上課時間可以一起配合著閱讀的讀物,應該要是可以和課業內容比較相輔相成的,如此見效和幫助才會比較大。閱讀也是可以對課業有幫助和立即產生成就感的活動,我很希望透過"閱讀"這項活動也可以幫助孩子/青少年們建立學習上的自信!
那麼以下書籍推薦就開始囉~!

1. 《29張當票》系列
*閱讀年齡:13-15歲以上
我14歲時看過《29張當票》系列的第一本,當時非常喜歡,書中分享的都是真摯動人的短篇真實故事,後來幾個月前我將書拿給15歲的表弟閱讀,他也表示很喜歡。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推薦大家如果對當鋪行業感到好奇,或是對古董(瓷器字畫等)有情懷者者,又或是想對台灣民國60-80年代的小老百姓生活有更多了解的人,都可以先去看第一本《29張當票》。
這是《29張當票》系列的第三本,我的感覺是第三本書在文字配置上比之前更有系統與規劃,分享的故事也更添幾分對社會底層百態的關懷與商場的江湖味。

*《29張當票》系列都在講些什麼呢?
作者秦嗣林,民國四十七年生於基隆,十七歲家中遭逢變故,便選擇踏入當鋪行業從學徒做起,此行業一待就近四十年。
期間他看著許多人在當鋪來來去去,走進當鋪裡的人們都有自己的所求或難言之隱,使每張當票背後都有一段淵源故事,他也因此見證了許多平凡及不平凡的人生。幾十年後,他將這些故事細細回想,思考這些故事對自身的意義,並集結成冊、出版成書。
(此系列第一本書會叫做《29張當票》,是因為書中總共集結了29個短篇故事,後續幾本續集雖都同樣掛著《29張當票》的名號,但並不都是29篇。)
*心得:
我14歲時看過《29張當票》系列的第一本,當時非常喜歡,書中分享的都是真摯動人的短篇真實故事,我還曾將書中內容在吃晚飯時間,當作奇聞軼事在飯桌邊說與母親分享🤣因為對此書有美好的情懷,所以我也在表弟15歲的時候推薦給他看,感覺他也蠻喜歡的~!
幾個月前我也終於看了系列的第二本,說實話,我發現自己更喜歡第二本將先輩們長篇故事娓娓道來的基調,或許對我來說,一個故事/書中角色所經歷的時間跨度與成長,是很大的萌點XD我喜歡這種有歷史感、成長向,或甚至再帶點真相的沉重感的故事🤔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書主要講的是"習慣是什麼?"以及"如何用新習慣去替代原有的壞習慣?"
p.113想要改變習慣,必須找到替代舊習的行為模式或習慣。
加入某個互助團體,跟著大家一起全心努力改掉舊習,成功的機率會大增。再者,必須相信人可以改變……。
p.128研究發現,類似蝴蝶效應也出現在其他數十多種情境,包括個人的生活。......(略)……。人們開始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後,儘管只是一週一次,也能改變其他多項不相關、無交集的生活模式。
例:習慣運動的人,通常吃得健康、少抽煙及對家人有耐心,壓力獲得紓解。
*書中內容提要的影片~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覺得整本漫畫幾乎到中半段我才覺得有所收穫,分享漫畫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三句話──

1.
「所謂的『謙虛』,原本就只是披著貓皮假裝卑躬屈膝而已...
這個世界充滿著卑劣的忌妒,所以我們要假裝謙虛,懇求那些平庸之輩用寬大的眼光,來看待我們的才能和功績...
謙虛對沒有才能和功績的人來說,只是單純的誠實而已!」
2.
「成為賢者唯一的條件,就是生在充滿愚者的世界裡!(當時沒有人讀懂叔本華主張的哲理)我一直都這麼告訴自己,一直忍耐著...
因為我也是人世間的一個愚者,每個人都是骨子裡有著相同痛苦和煩惱的愚者!
我並不是天生就會忍耐!一切憤恨彷彿從我身上的所有毛孔噴發...最後,我終於變成說話尖酸刻薄的頑固老頭!」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暗黑中,望見最美麗的小事》是一本不同年齡層、不同人生經歷的人看了都會有共鳴的書。
比起我之前閱讀另一本故事性的同性質書《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我更喜歡這本。因為這本內容風格是屬於每篇扎實的一問一答,滿滿的建議乾貨與問題排解。

因為書中有提到戀愛、婚姻、與孩子、與父母、生涯規劃、自我認同、職業、經濟壓力等課題討論與疑問解惑。所以我覺得特別適合成年前期,也就是20-30歲的人閱讀,會收穫比較大🤔。
書中有很多字句都是"溫柔的激進派",既溫柔又實用,又中肯又直接,又幹話(?)又好笑~
延續作者雪兒‧史翠德另一本書《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的文字風格,如果有人喜歡她的上一本書,那也建議不要錯過這本《暗黑中,望見最美麗的小事》喔~!
延伸閱讀↓
《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閱讀心得/筆記──單身女子的一千一百哩徒步旅行,妳敢嗎?
以下是我抄錄書中一些對我有啟發的字句,希望也能為各位讀者帶來些幫助與啟發😊~
p.14我們生而為人,漸漸迷失在「省事、便利」的虛假幻夢裡,不願與自己的心靈有更深層的交流……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說,之前因為工作的關係,一直強烈希望,能讓以高中生為主的年輕人,過著有自我風格的美好人生。(p. 237)這便是《第九位賢者》和《賢者之書》誕生的故事~

《第九位賢者》閱讀心得筆記(上)──人生的願景...只是"想要"叫做夢想,計畫去"實現"稱作願景
*第六位賢者──人生要有計畫,要會投資時間
利用自由時間投資自己的人生,才算真正的"投資"。若是金錢上的投資,反而更像賭博,而不是投資,會不會獲得回報,也不可知。只有用時間投資、累積自己,才是"實"的。
「這項投資(以時間對人生投資),和目前有沒有錢無關,眾生平等,而且現在便可開始。」(p.151)
*第七位賢者──幸福是利他,幫助他人追求幸福,自己也幸福。
「這個世界,對於只求自己幸福的人來說,或許苦多於樂,是個不如人意的試煉場,但對只求他人幸福的人來說,卻是充滿快樂與機會的光輝場所。」(p.168)
為了自己幸福,只想到自己,讓世界變得換亂,人們互相剝削與猜忌,或許短期內會覺得快樂,但對自己、對別人的快樂而言都不會是長久之計。
施比受更有福,來自於自己只付出一份"給予他人"的快樂,卻可以收穫另外願意幫助我們達到快樂的一群人😊。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用來罵人的字眼,往往多過描述自己情緒狀態的字眼。」(p.69)
→也就是~其實髒話無法完全表達我們自己,且不僅很有魄力也很傷人😅
「就家庭而言,如果家人之間無法情感交流,將會付出很大的代價。」(p.70)
學會明確認知和表達自己的感受/《非暴力溝通》閱讀心得筆記_編號03
在語言中,就算我們使用「覺得」或「感覺」也有可能不是在表示心情,而是表示想法。其中想法又分為自己的想法和我對他們行為的想法。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本書在第一面寫道──「語言是窗也是牆」,意思是語言是個奇妙的東西,運用得當能增進關係,運用不當能對人造成很大的傷害。

語言暴力的傷害可以有多大呢?語言暴力像一道牆,傷害也不比肢體暴力小。
*非暴力溝通的簡單四步驟:(p.31)
1.觀察
觀察哪些具體行動影響了我們的福祉?
2.感受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的語言是由蒙昧時代的古人所創造出來的一個不完美的工具,……真實的世界卻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我們所使用的這種相對靜態的語言,跟不上這個變動不居的世界。」(p.55)

*區分「觀察」與「評論」
當我們在觀察中加入自己的評論時,對方往往會認為我們在批評他們,並對我們產生抗拒心理。
作為實現非暴力溝通的努力,現在我們來練習說說“不帶評論意味的觀察”。
比如說,如果你覺得“湯姆長得很醜”(帶有評論),但你可以說“湯姆的長相並不吸引我”,這就是一種“不帶評論意味的觀察”。
有一些容易誇大事實的用詞,例如
總是、從來不、曾經、每次、很少、經常
如果使用這些用詞,就容易讓聽著產生“被批評”的感覺,即使您是沒有惡意的。所以在說話時,可以把這些形容評論的用詞,替換成“更具體”的使用方式。例如,
→不具體的評論:他經常過來。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本書主要講的內容是,有一種人選擇做事不拼盡全力,用此來保存自己的自信,催眠自己,其實我只是不屑努力,我一努力就能一鳴驚人。
這些人害怕自己真的全力以赴,也害怕自己完成某計畫或某事成功的那一刻。所以即使有某方面的天賦,也會去選擇剛剛好或是不適合的人生。

*書中重點簡介影片↓
*心得: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有很多疑惑?到底世界上有多少這樣心態的孩子們呢~?
請不要告訴我──都(全部是)。這會讓我太難受了😨
因為根據我的個性,我需要克服的事情是"對於任何事都太過認真"的這種心態,如此較真不僅累死自己,也會在人際關係中鑽牛角尖,會造成很多不良影響...雖然我的好奇心無窮無盡,但人生貴在適可而止。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本書很薄,不到200頁,前半部講九死一生的艱苦集中營生活,不時穿插一些作者的內心體悟,後半部講的是「意義治療」。
→「『意義治療』的任務,在於協助病人找出他生命中的意義,亦即盡量使他隨著分析的過程理會到存在中隱藏的意義。」(p.123)
同時,意義治療學認為「能夠負責」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
作者弗蘭克是一位精神官能及精神分析學教授,他因為是猶太人,二次大戰時被關在集中營後,最終存活。存活後他將集中營裡的經驗寫成書,創作「意義治療法」,主張人道精神,開創心理學的新里程碑。
我最喜歡用簡單的文字講著深刻道理的書了,這本《活出意義來》也是。

*為什麼讀這本書?
→尋出生命的意義
*尋出生命的意義為何重要?
「認清一個事實: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對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對我們有何指望。我們不該繼續追問生命有何意義,而該認清自己無時無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問。」(p.100)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念過第二次大一,以下文字後方紅色*的小標項目代表我認為很重要,最好要做到,附有藍色*的小標項目是我有做到的XD,而咖啡色的*是我建議大學生要做到的🤔~
大家一起來努力,讓自己的大學四年成為"理想的大學生活"吧!😆
*第一章:有目標,才有挑戰
瞭解自己的科系 **
大一就要有自己的職業規劃 **
不要盲目換科系*
旁聽其他科系的課**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完這本書後,讓我不想去上班(😱?)讓我不想去工廠當勞動力去給老闆剝削🤔
我現在住家裡,水電和吃食的費用都與家人一起負擔,但未來我如果有一段時間獨居的話,如果林總開銷都需要錢的話,相信成本會很高的,那不如...除了學會自己維修各種家用品,也要種一點菜自給自足,如此,才能稍微逃出資本主義管控下的牢籠吧!
不用錢,不用那麼多錢,讓自己沒有錢也能過生活,讓錢不是必需品,如此才能真正算是脫離了自本主義壟罩下的社會吧~🤔
*《漫畫資本論》
Tips 1:交換建構了社會
交換的大原則是「等價交換」。但實際上,有些人因為交換而獲利,有些人卻因為交換而損失……
Tips 2:剩餘價值與剝削
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是企業利潤和國家財政收入的源泉……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要看這本書?為何要探尋天賦、發現天職?
「找到天職、完成巨作是一個終生的歷程,是我們重整人生並成為一個真正的人的歷程。」(p.21)
「假如你擁有存在的理由,就不會覺得自己全然漫無目標。」(p.31)
「即使是最卑微的生活,仍然具有重大的意義與目的。」(p.34)
雖然我現在還年輕,但我隱隱覺得自己這輩子想過的生活不是"他人或大眾認可的那種幸福",而是我"自己開心"的那種內心舒適的人生。以這個想法為大目標的話,如果不想隱世,那勢必得學習、磨合在世俗中生活的自我定位,找到一個自我定位來賺錢負荷生理上的生活(工作)和天賦天職來滿足心理上的自我實現。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一本我國中時期還看不懂的書,但到了大學來看這本書,收穫卻有點不如預期。因此我推論這本書最合適的閱讀年齡應為15-19歲的青少年時期。

儘管如此,這本書對現在的我(大學生)來說還是好看的,本書從很簡單的主角長途跋涉冒險尋找自我的一場旅行,藉由故事中沿路遇上的許多"賢者",慢慢帶出故事内核—─
*人該如何實現人生的願景呢?
說到願景,作者解釋說,只是"想要"叫做夢想,計畫去"實現"稱作願景。
至於如何實現願景?根據書中給出的答案,步驟分別是"行動、經驗、自尊心、目標、現在、投資、幸福、言詞、[感謝、給予、誕生]"
1.如何"行動"?
「先做再說,不論成敗──」(p. 58)
「畏懼失敗的心,會令人不敢再採取行動。」(p. 60)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我在看另一本非常有名的女性意識覺醒書籍《第二性》,這本書很厚,目前我只看到《第二性》第一卷第一章的第一小節左右(?)
書中提到女性想從社會上定義的「他者」或是「是個女人」(女性首先是身為人,然後才是身為女人)身分困境中脫離出來的話,其實需要先有強烈的絕對「個體自覺」和「個體意識」。
白話一點的意思大概是說,就是我們對自己要保有、意識到自己的個體獨立性,並以"向上"和"進步"來作為自己人生的目標課題,有了自己是"絕對個體"的個體意識,就會知道自己不努力就會死🤔😂
因為自己無法成為他人的附庸,這甚至比知道自己"靠人人倒、靠山山倒"還要可怕,因為無法成為附庸,迫使我們無法在世上將就和苟活...
我讀完這段內容後,驚覺自己想"作為一個絕對個體"的覺悟和自知還不夠,不管是以身為一個女性還是一個剛脫離小孩身分的青年大人,我口口聲聲說以後的人生要自由、要獨立,但事實上我不管在能力或是自覺上,都還差的遠呢!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我人生第一本自行購買的漫畫,也是我人生第一本關於尼采思想的書,所以對我而言真正意義非凡!
因為是第一本漫畫,所以當我拆開漫畫外包裝時,內心其實十分激動XD
而這本漫畫也不負我期待的,內容讓我覺得很震撼也很好看!
**更多版本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盡在蝦皮商城網購連結**
**第一章 上帝已死!
第一章由漫畫小主人公克輝從小就想成為職業足球選手而努力突破自我的劇情為基礎,帶出待啟蒙與賢者之間、孩子與老者之間充滿哲理的對話。
如果說「弱肉強食」是生物世界不可逆的常理,那麼就是代表自然界的"弱者會被強者吃掉",如果搶不到糧食,弱者就只有死路一條……
因為人類當中的弱者戰不過強者,所以只能想像出「上帝」來做為說服自己活下去的心靈慰藉,「上帝」是人類創作出來的!
如果不這麼做的話,弱者就無法度過苦難的日子。但殘酷的是,無論再祈禱多少次,你的願望也不會實現,因為──上帝已死!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我在商周城邦花園購書時的贈品書,也是目前為止最讓我滿意和驚喜的贈書!
這本贈書幫助我產生很多新的想法與體悟🤔
書中提出,每個人都可以透過一種叫「內觀」活動,來回頭省思自己成長過程中與家人(特別是自身與母親)的關係
透過這種方式的同理心練習方法,讓內心更柔軟、脫離受害者情緒,甚至在內心與家人和解。
*「內觀」是什麼?如何進行「內觀」?
又稱為「內觀療法」。書中鼓勵我們就由思考三個問題來實現內觀,這三個問題分別是—─
「母親為我做了什麼?」「我為母親做了什麼?」「我曾經帶給母親什麼困擾?」只要思考關於母親的三個問題,你的生命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轉變。
「這三個問題可以看透人的本質,幫助我們洗淨從出生到現在堆積心中的污垢,找回我們最初擁有的清靜的心。」--大山真弘
4102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